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人文社会科学也需要普及

发布时间:2007-07-23 浏览次数:2135

 
  科学普及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科普工作基本上由政府主导。中央和地方各级科协名义上是民间的,但实际上仍然属于国家事业机构,各级科协都由政府出资运作,负责人也由政府任命。2002年颁布了《科普法》,提出 “四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主要还是从自然科学着眼的。新近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相比之下,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传播和普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科学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状况比较严重。重自然科学技术、轻人文社会科学,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英国著名学者查里斯·帕希·斯诺(Charles Percy Snow)195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两种文化的分裂和矛盾对抗,使西方社会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致使思想界无法对“过去”做出正确的解释,不能对“现在”做出合理的判断,也难以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展望。由于文化的“分裂”和相应的教育体制而使两类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残缺不全,进而造成他们在基本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及行为取向上的巨大差异。两种文化的分裂不仅会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也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总体中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类知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自然科学旨在了解自然的奥秘,以便人类能够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社会科学旨在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中的各种机构,以便人与社会保持融洽的关系;人文学科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人类自身的理想和愿望,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三类知识还分别代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不同的方法,自然科学重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而人文学科重在评价、判断和批评,社会科学则介于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只有在涵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知识领域的前提下,才能在引导人们学习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时不遗漏某些重要的部分,才能使学生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成为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成员。

  科学传播应包括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传播,科学传播的大众化即科学普及,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化,使公众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处理事务,具有历史的、全面的、正确的态度。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科学具有知识形态、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三种社会形态。科学最开始表现为知识形态,随着科学向社会系统的扩散,知识形态的科学向物质方向转化,成为技术形态的科学(科学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向精神方向转化,则成为文化形态的科学(科学文化),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层向前发展。科学文化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思想,指通过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及其规律的一般性认识;二是科学方法,指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体现出来的科学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三是科学价值,指通过科学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精神效应。科学文化形成的基础是科学知识,而科学文化的精髓是客观、求实、理性的科学精神。科学传播是把科学看作一种文化,其核心是让公众理解科学,强调公众对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欣赏和质疑,而不单是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学知识。通过传播科
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使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多元化、合理化。

  只有自然科学知识而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是不完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而需要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传播和普及(简称“人文科普”)。

  人文学科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

  文学艺术是人类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文艺性表达,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一种尺度。文学艺术包括小说、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等,告诉人们怎样区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培养学生的认知分辩能力、批判能力、领悟鉴赏能力等,使个人真正意识到存在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涉猎,从人类历史文化中广泛吸取营养,了解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继承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激发历史使命感,鉴古知今,以历史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增强自己的文化内涵。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作为追求真、善、美、圣的学问,引导人在求真、向善、臻美、达圣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升华。真是人们认识领域内衡量是与非、判断真与假的尺度,具有认知价值。善是人们在道德领域内辨别好与坏的尺度,具有教育、教化的功能。美是人们在审美领域观照对象、区别美与丑的尺度,具有审美价值。圣是人们在精神领域判断圣与俗的尺度,具有信仰价值。掌握哲学思维能力对一个人至关重要。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政治学研究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制度、政党与政府、公民与社会、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政治现代化等内容。每个人都不能与政治脱离干系,需要了解政治,为实现政治民主而努力。

  经济学研究经济体制、经济关系、经济杠杆、经济部门、资源分配、经济效益等内容。人们应该掌握必要的经济知识,在符合道德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最大化。
社会学研究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社会管理、社会发展等内容。人们应该了解社会的构成,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有分工,也有交叉的内容。如文化学,现在还没有进入学科体系,但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学科领域,包括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文化人类学、世界文化遗产、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文化的了解、接受、理解、传承和创造,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有益于人类的人。

  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传播和普及不可偏废,而应该平衡而互补。

  2002年颁布的《科普法》特别提到了民间科普组织和活动。在我国,科普活动往往开始时轰轰烈烈,但过程简单,操作不能落到实处,末尾草草收场,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实际收效甚微。而且,如果科学完全由政府出面普及,必然会失去多样性。在加强科普工作的同时,也要吸取过去的一些教训,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自己操办。

  “人文科普”也是这样。现在尤其需要调动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众,传播和普及恰当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精神的同时,大力高扬人文精神。

  科技与人文不仅不必然对立,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也即存在着整合。

  第一,科学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其共同源头是客观自然界。在萌芽阶段,科学用来解释自然,人文用来歌颂自然。前者是理性的,体现阿波罗(太阳神)精神;后者是情感的,体现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它们是互补的。古希腊观念中,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融合一起的。

  第二,科学与人文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都力图在精神上探求统一和谐的世界体系,达到美的境界。

  第三,人脑功能定位的互补统一。大脑两半球分别主功理性与情感,又相互连结协调。两半球只有均衡发展,综合使用,大脑总效率才成倍增长。

  第四,人及其社会全面发展的趋向。人走向理想境界过程中,追求完整的人生体验,要求确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谋求和谐发展,需要科技为动力,人文作导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报告《学会生存》中称教育的目的是“完善的人”(whole man),也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智力的要求,如一定的知识、表达能力、好奇心、实验能力、综合与分析能力、阅读能力、想象力等。其次,复合人格。尊重人格的各个方面,使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保持平衡发展。其三,情感。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其四,美感。包括对美的兴趣、识别美的能力等。其五,身体。欣赏自己的身体,把它当做生命力与体格的和谐、美感享受、自信心、个人表现与情绪体验的基本源泉。因此,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教育的基本目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工作场所、社会,都应担负起教育的职责。

  人类步入高科技时代,更需要人文关怀。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大有作为,在领导干部、自然科学工作者及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社会公众中普及人文社会科学正逢其时。
因此,需要大力推进“人文科普”,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来源:
http://www.rwlh.com/html/lhdt/article_show.asp?article_id=427
作者林坚,原载于《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