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浙江大学成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主题活动

发布时间:2007-10-15 浏览次数:4793

 
  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主题活动,于2007年10月12日在西溪校区邵科馆一楼多功能厅成功举行。在省文化厅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本次活动采取了专题知识讲座与国家级省级名录项目影片放映相结合的生动形式,受到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的欢迎和好评,为“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周”添写了精彩的一笔。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三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基本知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德明教授主讲《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民族身分认同》,他以全球化、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为背景,从联合国和中国两个角度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的集中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是保护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他还结合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作了前瞻性思考,可谓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吕洪年教授主讲《对浙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思考》,他声如洪钟、掷地有声,为我们打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新视角,他以梁祝、良渚文化、龙井茶和大运河等项目为例,进一步阐述了“申遗”的理念——“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过程中,要真正遵循原生态、原真性,不要刻意人为炒作,也不要任意开发,应当细水长流,真正保护好民族之根、历史文脉。赖金良教授主讲《民间民俗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他着重阐述了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民间性或人民性,指出就人格精神和伦理水准而论,传统社会并不输于现代文明社会,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人格精神和滋养伦理道德的意义,是现代政治法律文化、市场制度、科技和工业文明等等所无法替代的,它是实现民间社会整合的最为重要的“粘合剂”,同时也是防御现代文明弊端的重要“防火墙”。
 
  除了简短而精彩的专家讲座之外,本次活动还穿插放映了四项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影片。其中,《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把人们领进了那既缠绵悱恻又惊心动魄的经典爱情传说,《富阳传统造纸工艺》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的伟大智慧和创造,《余杭滚灯》为人们呈现了造型独特而气势恢宏的民间表演艺术,《宁波十里红妆》向人们展示了目不暇接的民间婚嫁用品和几近奢华的婚嫁习俗场景。年轻学子们被这些精彩别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吸引,直到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结束时,仍然意犹未尽。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孕育了浩瀚精深、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由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等,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和鲜活记忆,她们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然而,现代化和工业文明正在迅速破坏和瓦解着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当务之急。本次主题活动旨在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和保护理念,引导人们更自觉地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事业。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