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求索农民生活品质 打造杭城品质新农村——浙大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2007“杭城农民生活品质”报告

发布时间:2007-11-28 浏览次数:4288

 
  今年初,杭州市提出了把“人间天堂”打造成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从全新的角度推进杭城和谐发展。从次,倾力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成为杭州铿锵有力的奋斗目标。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农发院”)以“农民生活品质”为切入点,开展了一次大型调研活动,对生活品质视角的杭州新农村建设进行研究。研究报告《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重点,推进杭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新鲜出炉。
  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联系以及杭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与成效,得出了影响杭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展潜力,并提出了着眼于提高杭州市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杭州市新农村建设若干推进思路与对策建议。
 
大型调研,获取详尽一手资料
  浙大农发院课题组以“杭州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课题为基本依托,主要以“浙江大学·杭州市农民居民生活品质与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联合调研活动”的形式组织,带领浙江大学近200名大学生,组成10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奔赴杭州地区20多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特征的农村地区,深入千家万户,访谈千余户村民,共同求索杭州农民的生活品质。
  此次调研活动的范围覆盖了杭州市的所有区县,包括隶属于杭州市的萧山、余杭、临安、桐庐、富阳、建德、淳安的广大农村地区以及杭州城区市郊的农村地区。
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中的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等五个方面;还涉及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看法、意见建议及参与意愿等方面内容。
  此次规模庞大的调研活动,获取了大量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课题组关于“农民生活品质”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家研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实践调研,从杭州市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内涵、目标和基本要求出发,浙大农发院课题组尝试探讨与建立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指标评价体系。
  研究报告表明,专家们具体地分别就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中经济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和政治生活品质五个方面,设计与制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社会和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民主、法制健全等评价体系指标,并对每一项指标配以细致的评价点,对当下的杭城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进行测评,报告甚至还包括了2010年的目标,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一套完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现状分析,挖掘发展制约因素
  浙大农发院的研究报告中表明,现阶段影响杭州市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在经济生活方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的不协调;在环境生活方面,以资源、环境和农村人力资本的粗放利用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农民生活品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在社会生活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对失地补偿的满意度低;在文化生活方面,村民的文化活动与相应设施不多;在政治生活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淡漠,外来人员参政形势不容乐观。
 
数理测算,提建设性思路对策
  通过对大量调研数据、统计数据的分类、赋值、测评与分析,浙大农发院课题组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重点,最终提出了推进杭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具体包括:
  以提升经济生活品质推进生产发展。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其次,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建立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享受到便利、安全、高效、多样的公共服务;再次,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总之,政府部门应着眼全局与长远,科学制定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
  以提升环境生活品质推进村容整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包括推进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城中村改造以及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以提升社会生活品质推进生活和谐。完善面向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做好推广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的覆盖率,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网,完善分级救助机制和救助政策。此外,还要加快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农村劳动力失业登记和就业统计制度,实现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覆盖。
  以提升文化生活品质推进乡风文明。着力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鼓励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以提升政治生活品质推进管理民主。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探索民主选举新方式,完善村民委员会直选制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