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与文物的科学研究 ——干福熹院士作客“浙大东方论坛”
4月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原所长干福熹先生在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作了“科技考古与文物的科学研究”的学术讲座。
干福熹院士主要从事光学、激光和光电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着重从事硅酸盐质文物(古玻璃、古陶瓷、古玉器)的科学研究,是我国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干福熹院士指出,他研究科技考古的出发点是中国古代文明、文化和技术发展的作用,他着重谈了硅酸盐质文物的科技考古研究工作。他认为硅酸盐材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硅酸盐质制品出现,各个世界文明中心早期都制造硅酸盐制品。由于硅酸盐材料较耐腐蚀,能作为文物长期保存下来,是研究先秦以及先秦以前,即所谓原史时期(Protohistory)的主要文物。由于那时期的清楚的文学记载不多,要依靠考古学研究。通过对硅酸盐质文物的田野发掘和科技考古,可以探索它们的起源和技术来源。把它们放在国际环境中对比和考察,会发现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的痕迹,从中得到启示。
本次讲座由社会科学研究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和文物保护和鉴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校长助理、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卫东教授主持讲座,来自各学院的师生7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社会科学研究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文物保护和鉴定研究中心
2008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