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俯仰之间 品味根艺

发布时间:2008-10-24 浏览次数:1043


  科学与艺术是发展的两翼,继承与传播是成长的动力。

  10月17日下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首场讲座,《品味根艺——兼议民间美术与当代文化》为同学们解读了蕴藏在古老艺术形式中的人生哲学。

  “始于化物,终于物化”,中国美术学院高照教授对艺术创作的精辟见解给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始于化物,临摹仿效自然之态,从自然之美中萃取人文精神,或内敛凝重,或蓬勃昂扬;终于物化,将个人对自然的体悟通过种种艺术表现形式归于“实物”,分享传播,教化育人。

  高照教授还讲到,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灵感。援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灵感很重要,你找找不到。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智慧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了的产物。灵感要有外界东西刺激,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个好曲子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灵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平日点滴积累,勤于思索的结果。

  谈到根雕艺术,高老说道:根的艺术,是一种结合了自然生态与人类创造力的独特造型艺术。根雕的形象,不求精准,但求深思,往往会因为个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不同,而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根艺美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就有必要对现实的根材进行更集中、更典型的提炼,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寓于根的自然形态之中,以达到单纯与丰富的统一。

  所以,鉴赏一件优秀的根艺作品,也应该是通过概括单纯的艺术形象,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领悟根艺美术家所要表达的自然根的丰富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艺术形象。例如汤勇建先生现场制作的罗汉形体和面部神态,虽然未经打磨,却让人联想到他和蔼可亲,普度世人的神情。嘴角的一抹微笑,更耐人寻味。

  问答环节中,同学们提及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高老精炼地解说道:“传承与创新都是以实用为标准的。”融入生活,走进民间,艺术的泉涌才能免于干涸的命运。而艺术的终极追求也恰恰就是教化育人,为人服务。用艺术之憾祛除凋敝,用艺术之美荡涤人生,从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