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座谈会
发布时间:2009-01-07 浏览次数:1448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文学部于2008年12月31日下午,在西溪校区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召开专题座谈会。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庞学铨教授、廖可斌教授、范建平教授,社会科学院楼含松教授,人文学院黄华新教授、严建强教授,外语学院沈弘教授,以及非遗中心赖金良、阮云星、关长龙、项隆元、刘志军等出席会议;浙江省文化厅金庚初副厅长、浙江省非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王淼主任、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林敏副主任等应邀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由廖可斌教授主持。非遗中心主任赖金良教授代表中心做了简要的工作汇报。本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认真听取省市文化部门以及校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院、人文学院等部门对非遗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心今后的发展方向、重点和工作思路。
浙江省非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王淼主任介绍了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省文化厅设在其他高校的非遗研究基地的运作情况。他指出,浙江作为全国非遗保护试点省份,目前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有着先发优势,但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全国看浙江,浙江怎么办?”,这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名牌大学,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在非遗保护和研究领域大有可为。概括起来说,可以从“对上回答问题、对下解决问题、对外树立形象”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对上回答问题”。比如普查资料的整理、编纂,帮助省里编写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专门史,从保护的角度做系列研究,从普及的角度做宣称教育等。其中,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很值得做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很特别,究竟应该怎样保护?是商标保护还是原产地保护?需要从学术上进行研究探讨。省里计划打造100个传统表演类的非遗精品,浙大有很多艺术类、民俗类的专家,可以很好地参与这项工作。另外,所有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项目都应有保护计划,浙大可以积极参与。在传承基地、传承教学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面,浙大都可以做出引领性的研究成果。非遗保护评估体系、非遗数据库等,都是很值得做的项目。数据库建设要考虑内容分类分级问题,比如哪些对内、哪些对外、哪些全开放等,而且要做得简单,要“傻瓜式”的,要容易上手。二是“对下解决问题”。近年来浙师大非遗中心与金华有关市县的合作是比较成功的。浙大非遗中心也可考虑与一些市县挂钩,帮助地方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帮助地方做非遗项目申报材料,这样也可以获得一些经费以支持非遗中心的日常运作。三是“对外树立形象”。浙大非遗中心正在组织的研究丛书和翻译丛书,这个计划很好,能在全国确立地位。另外,金厅长曾想办一个杂志,是与工作层面相结合的,浙大有意愿的话可以一起做。杭师大现在准备招收非遗保护的本科生,浙师大计划招硕士生,浙大也可以考虑在教育培训方面做些文章。此外,中心与文化部可以加强联系,看能为部里做点什么,实现对接。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浙大的任务尤其繁重。
人文学院文博系主任严建强教授认为,浙大非遗研究应有自己独特的领域。现在大家还基本上停留在普查、整理的阶段,深入的阐释还很少,对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也很缺乏,浙大可以向这方面努力。另外,关于非遗项目的具体分类问题,现在的分类都是比较随意的,缺乏比较严格比较科学的依据,有必要进一步做人类学与民俗学的深入探讨。
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林敏副主任介绍了杭州市的非遗保护情况,他特别提到在筹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方面,浙大可以做很多工作。
浙江省文化厅金庚初副厅长指出,浙江省现有6所高校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还有几所高校已经提出申请,但浙大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等方面,浙大都有文章可做。关键是如何结合并发挥老师们的学科与专业特长。浙大要做就应该做高层次的。 “蚕桑丝织”和“龙泉青瓷”两项,是浙江省世遗非遗项目推荐名单,杭师大和浙师大分别参与了这两个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浙大也可以考虑参与进来。
最后,人文学部庞学铨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非遗中心这两年做了很多工作,但有点零敲碎打。引进优秀人才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非遗中心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选择性的,有抓有放,与其他高校的基地有所区分,重点放在以下几块:1.研究方面,一要做好两套丛书的写作出版工作,二要以国家级以上的非遗项目作为研究的重点;2.国际交流方面,一要创造条件主办高层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提升中心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二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广泛联络海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拓展中心的国际交流合作空间;3.非遗数据库建设方面,学校准备进行捆绑建设,既要结合本省的实际需求,又要做到全国领先;4.积极参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不仅仅是做浙江省的,要对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体性的展示。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