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发改委项目成果被评审为优秀
公共管理学院刘卫东教授承担完成的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2007年度社会公开征集课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研究》近日被评审为优秀。该研究在对我国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土地政策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世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发达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土地政策经验,揭示出我国新时期土地政策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和调整方向。对我国土地政策特征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政策创新典型进行了案例剖析。
该研究认为在我国现行土地政策环境条件下,土地利用规划以行政主导,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以维护粮食安全号召保护耕地缺乏说服力和经济动力,以地生财容易诱导建设用地扩张。对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而言,目前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是各地客观存在着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
该研究充分肯定了沪、浙、粤、苏等地的土地政策创新探索,认为上海市提出的“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代表着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土地利用方向。浙江省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中,提出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待置换用地”概念,把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扩张视为一体,建立起了不同土地利用区域经济上的利益补偿机制。广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出让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江苏省出台的土地集约用地政策,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上讲,上海、江苏做法的理论争议不大,现实可行性需要研究;浙江、广东的做法,现实可行性无异议,对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存在忧虑。
该研究指出,我国建设用地扩大和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经济效益差距和我国土地出让政策没有土地资产核算约束造成的。目前城市建设占用耕地不是非占不可,很大程度主要是由于现状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其地势平坦,通达性好,基础设施配套易行,可以降低区域投资门槛。我国土地合理利用,应该立足于中国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状况,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正确把握土地利用动态的发展方向,以供给引导需求,限制技术落后的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企业和部门用地,吸引人口、资金、技术向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集聚,充分发挥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推动区域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和生产布局优化。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我国土地政策改革和调整的重点是努力提高土地利用“三个集中”的可行性,树立全民耕地保护责任观和建立起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
据悉,同批项目中仅有8项研究被鉴定为优秀,其中发改委系统3项、高校系统3项、中科院系统2项。
社会科学研究院
2009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