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义还原“诸子体温”
2009年5月16日晚,紫金港国际会议中心139会场内,“浙大东方论坛”传统文化新视野(二)第一场开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义教授在文学研究领域笔耕不辍,成果颇丰,这次他为浙大学子带来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还原诸子体温”即关于“先秦诸子发生学”的研究与见地。
讲座一开始,杨先生便为其为什么要研究“先秦诸子发生学”以及“发生学”是什么做了简单的解释。他认为研究“发生学”,就是探寻先秦诸子是“怎么发生”以及它们的本质——关于“天道”、“世道”、“人道” 中国人自己的、原始的理解和生存智慧;这些文化母体的基因是和当时中国最实际的生活相联系的,是西方学术所没有且很难把握的部分。
杨先生对于老子、庄子、孔子、韩非子、孙子等先秦诸子及相关专著都有研究,在一场讲座中无法倾述所有。为了精炼地表达其学术思想与态度,他挑选了几个例子,并从问题出发,以望听者能有所得。
第一个诸子事例是庄子。杨先生先提出了关于庄子研究的三个谜团:庄子那么穷,为什么楚国要请他去做高官;庄子落魄的家底为什么可以得到当时只有贵族教育才可以获得的知识;地位卑微的他又因为什么可以跟上层打交道。带着这三个问题,杨义教授提出了关于庄子研究的重点——即庄子虽是宋国人,但其实,其思想是楚国的思想,其个人家世及文化背景皆来源于楚。随后,杨义教授引经据典,从历史、神话、地理等多角度证明了其观点的合理性。
第二个诸子事例是关于《论语》作者的怀疑与分析。杨先生阐释诸子及其著作,先阐释的便是诸子或著作的本质及特点。所以,他认为,看待《论语》先要明白,《论语》是孔子弟子所理解的孔子;还要明白《论语》的作者或编者到底是谁。通过对《论语》编者的质疑与分析,杨义教授不仅给出了《论语》经过两次编订的答案,而且还分析了这两次编订的背景、原因以及对后来汉儒和宋儒的不同影响。
在分析两个事例的过程中,杨先生还分析了吴文化的三个特点,以及吴国从太伯开吴到吴通中原称霸而后来却有迅速亡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
两个小时的讲座很快便接近尾声,在随后的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根据讲座内容提出了或关于诸子或关于文史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杨先生也很高兴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种种提问,从而进一步阐释了其关于“历史空白”及文史学习和人生学习的建议与态度。“历史有很多空白,空白不是不存在;存在和被记录是两回事;实处用功夫,空白处寻找记忆”;“年轻的时候读基本‘大书’;中年读专业点的书;年老的时候,读杂书”;“文史不分家,要加强科班锻炼”等等,对于广大听者与学生都是非常宝贵的建议。
作为主持人,来自人文学院的金健人教授对杨先生的讲演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述评,并用“创、实、画、创”等几个精炼的字概括了杨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精神。
此次讲座是“浙大东方论坛”传统文化新视野系列讲座(二)的第一场,由社会科学研究院、人文学部、人文学院联合承办。(学生记者 李阳)
社会科学研究院
2009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