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成中英作客“浙大东方论坛”畅谈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发布时间:2009-05-31 浏览次数:2752


  哲学,作为爱智慧的学问,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内涵。中国哲学是哲学吗?在这个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它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5月26日晚,知名学者成中英教授与浙大学子互动交流,畅谈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进程。



大学何为

  讲座开始,成先生回忆了1986年到玉泉校区讲演的往事,感叹道:“浙江大学真的已经由理工科学校向综合型大学发展,高瞻远瞩,追求知识和真理。”

  什么是大学之道?成先生首先提出这一问题。如前所述,追求知识和真理,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如中国经典《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接着,成先生作了具体解释。“明明德”是人本身的问题,在追求中实现自身价值,最终成为完整、美好的人。“亲民”要求人们与人为善,在和谐中实现关怀。它的目标是“新民”,即在保持个体特性的同时实现人类整体素养的改善、提升、全方面发展。成教授强调这个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是工具,更重要的是理论和目的的自我创新。”“至善”则是人们的终极目标,即完美的世界,包含一切的同时具备多样性,宽容个别性、差异性,多元发展,整体中有活力。“人人都能在完美的世界里面对社会正义、充实地生活,这是善也是美。”

  “大学的目标是培养理想、丰富人性、通过自身努力让社会走向更好境地。”这就是成先生的结论。

              中国哲学:为发展提供文化基础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哲学面对了不少偏见。但成先生对它依然很有信心:“在中国作为经济实体进步、成功的今天,要改观中国人的形象、展现中国人的内在生命力,就要有文化力量作为支持。而中国哲学、中国智慧,就是这样的力量。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联系当前现状,成先生提出,通过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反思,我们应当走出传统西方模式的限定,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从而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而这正是中国哲学的任务。“中国哲学是世界文化遗产,应当真正将它付诸实施,让它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

  中国有无哲学概念,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成先生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意义何在?”,而中国哲学恰好可以回答。正如《尚书》所言,“知人曰哲”,中国哲学是一门“人”的学问,基于自我意识、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而发展,通过推己及人来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抽象与具体、个别与普遍的统一。它是一种真实的哲学,至于为什么没有像西方那样建立抽象的、客观的理性世界,与文化环境有关。

  成先生随后列举了哲学不可回避的四个方向:根源性(推求事物本原)、实体性(事物是什么,根源产生实体)、发展性(如何发展,其中的机制和规则)、目标性(追求什么)。在他看来,中国哲学完满地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因而是完整的哲学。

  “人类发展途径是‘不同而和’的。人在根源上属于一体,多元发展的同时又归于整体,不同哲学、文化中的沟通、相辅相成至关重要。”成先生对中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

现代化即是世界化

  “现代化是哲学的必然趋势,也是基于生活的问题,它建立在观察宇宙、反思自我的基础上。如果对自我认识不够,不能掌握上述的四个方向,失去总体视角,就会安于、陷于、迷失于其中,哲学就将成为僵化、死板、缺乏意义、徒具形式的状态。”成先生指出,能否创新哲学传统,让信条与日俱新,是哲学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人能够掌握现实力量改变生活、以理念开发和规范生活的今天,引入现代意识以符合生活需要、全面发展,就是哲学的任务。

  接下来,成先生语惊四座:“西方理性主义的人性主义内涵来自中国。康德的道德哲学、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都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他进一步分析说,中西方哲学的内在沟通可以追溯到17世纪后期,中国哲学通过来华传教士通信、译著等方式,对英、法德等国启蒙思想产生影响。中国哲学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正是“人”的自主性、自由意志这一观念的来源。“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在当时已经实现,且符合时代的需要。但是,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过去。”成教授难掩惋惜之情。

  “哲学的现代化本身也是世界化。对哲学的普遍认同和内在价值肯定,需要在生活中彰显出来。我们应当不断维护它,给它营养和发挥的空间。哲学是可以人人共享的事物,人们通过自身经验为它赋予现代内涵。当今的北京奥运会、‘和谐世界’理念,都是中国哲学的体现。”讲座最后,成先生篇末点题,论述了他对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这一问题的看法。

  “人的存在是哲学的存在,一般人也可以做到哲学地思考。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现代性,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当今这个世界各地紧密关联的时代,人们拥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未来。我们要为人类思考问题、分享成果。”借用成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希望与各位共勉。

        此次讲座是“浙大东方论坛”传统文化新视野的第三讲,由人文学院副院长盛晓明教授主持,两百多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学生记者:王晨燕)

                                                                              社会科学研究院
                                                                              2009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