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首届中国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2931

  2009年6月13-14日,首届中国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讨会在杭州西湖边的三台山庄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文学研究所、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编辑部、浙江省外文学会、浙江省翻译协会联袂主办。
  东方文化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这一关注以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为显著标志:1996年在耶鲁大学召开的“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4年在剑桥大学举办的相同议题的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作为国内首届以及2010年现代主义和东方文化国际研讨会的预演,吸引了来自中美28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约76位专家、学者,其中28位宣读了论文。杭州西湖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将之盛誉为“世界上最为富丽堂皇的地方”。与会人士认为,在这样的地方举办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的研讨会特别具有古今中西、时空并置的启发意义。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殷企平教授主持,范捷平教授和何莲珍教授分别代表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和外语学院,向与会来宾至欢迎词,介绍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理念与现状。在第一天上午的主题会议上,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现代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钱兆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宏教授、浙江大学的张德明教授、中山大学的区鉷教授和浙江大学的高奋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钱兆明教授以“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美国现代派诗人与他们的杭州合作者”为题,以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阐述了美国现代派诗人从他们的中国朋友与合作者那里受到的深入影响。孙宏教授从学术界对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褒贬不一的评价出发,认为庞德虽然对英国诗歌虽有许多误读,但更多的是对原作的重构,力图传达中国诗歌的神韵,并由此倡导一种“新的学术方法”。张德明教授通过分析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引导听众从他者的角度出发,对自己身处的社会体制、文化境遇和存在状况进行反思和追问。区鉷教授以细致的文本解读,介绍了英国诗人蒲龄思的诗歌特点和中国诗意。高奋教授从中西诗学观照的角度,解读了伍尔夫的“现实观”,指出其与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内在会通。
  第一天下午的讨论会分4个小组,学者们分别围绕庞德、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文论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展开论述与讨论。21位学者在分组会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多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20位作家和诗人,涵盖哲学、宗教、音乐、美术、文学、文化等领域。代表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用范捷平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少数萤火虫的光亮吸引来了更多的萤火虫,从而增强了整体的亮度。
  第二天上午,浙江大学的范捷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剑教授和美国普渡大学的林立丹教授接着发表了主题演讲。范捷平教授以德语现代文学中德布林和瓦尔泽的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探讨了文学面具的现代性问题。张剑教授分析了《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的佛教印度教思想,指出了艾略特宗教立场的转变。林立丹教授和与会学者们分享了她在塞缪尔•贝克特和中国音乐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之后,发言代表们总结了各分组会的发言和讨论的内容。大家表示,这次研讨会的召开为相关学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现代主义和东方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会议主席钱兆明教授致闭幕词,他对会议主办方和与会学者表示衷心感谢,总结了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鼓励学者们就相关课题继续深入研究,并发出了明年再聚杭州参加“第三届现代主义和东方文化国际研讨会”的邀请。14日下午,部分与会学者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访了西湖东边的河坊街和胡雪岩故居,为整个研讨会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