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浙江大学兼任教授高丙中老师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09-10-10 浏览次数:1624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兼教授高丙中老师将自1014日起在我校社会学系开设题为《当地中国的社会构成》的系列讲座,欢迎全校有兴趣的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

讲座的主要内容及高丙中教授的简历附后。

 

主题:当代中国的社会构成

时间:每周三上午9:0011:30

地点:浙大西溪校区办公楼(东)4406社会学系会议室

各讲题目:

第一讲  共和国成员资格的设计与实践:人民vs.公民的话语及其与若干社会身份的关联

第二讲  重新理解家族组织:公民社会的视角

第三讲  庙会组织与中国“地方社会”的经典形式

第四讲  学缘组织的发展路径:从校友会、学会看公民社会在单位社会的发生

第五讲  个人结社与慈善公益观念的成长

第六讲  社团之间的合作:以南都基金会和怒江事件为中心

第七讲  论社会领域在中国的形成与意义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2009/10/10

 

高丙中教授简介:

100871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

电话:01062755448

传真:01062751922

邮件:gaobzh@pku.edu.cn

 


 

一、基本情况

性别:男;

出生:1962118日;

籍贯:湖北;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类学民族志、公民社会、文化研究、民俗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治面貌:无党派。

学术兼职:1)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2006—)

              2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2004-06

              3)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2007

 

二、学术成果

 

  (一)著作

1《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民间风俗志》(《中华文化通志》百卷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二)主编

1、《文化研究》系列出版物第25辑,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2001-2006年先后由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

2、《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高丙中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

3、《人类学视野译丛》,高丙中、周大鸣、赵旭东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4、《媒介与社会丛书》,高丙中、杨伯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海外民族志丛书》,高丙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刘魁立、高丙中主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

7《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高丙中、袁瑞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三)译著

1、《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克利福德、马库斯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6月。

2、《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保尔·拉比诺著,高丙中、康敏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3、《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巴瑟等著,高丙中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4、《满族的社会组织》,史禄国著,高丙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5、《反文化》(合译),英格著,高丙中、张林译,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

 

(四)学术论文选目

1、“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载《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2、“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3、“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4、“近距离看美国社会:石河镇田野作业笔记”,载《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第2期。

5、“Understanding the Revival and Survival of Grass-Roots Associations in 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Categories of Legitimacy, in Horizontes Antropologics, vol.13, no.27, 2007, pp.49-68.

6、“关于《写文化》”,汪晖、高丙中、王建民等,《读书》20074期。

7、“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8、“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9、“社团合作与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0、“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

12、“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3、“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54168页。

14、“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15、“以法律多元为基础的民族志研究”,高丙中、章邵增,《中国社会科学》20055期。

16、“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第7382页。

17 “The Rise of Associations in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heir Legitimac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II, No. 1, Spring 2001.

18、“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9、“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北京大学学报》20011期。

20、“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98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985期转载。

21、“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社会学研究》97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974期转载。

22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中国文化研究》964期。

23、“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社会科学战线》96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964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