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炎先生接受《浙江大学报》专访
发布时间:2009-10-17 浏览次数:1677
《浙江大学报》2009年10月16日第二版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获得者曹锦炎先生作了特别报道,以下为报道全文。
人文学者要有自觉的责任感
———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获得者曹锦炎
2006年12月,一部耗时十年、新世纪最重要的甲骨学研究成果———20卷本500多万字的《甲骨文校释总集》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著名古文字学家、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评介此书:“是迄今在甲骨文著录、编集方面最为完备的著作。”“必将有力地推动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甲骨文工具书”。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教授评介此书:“是世纪之交甲骨学最重要的工作成果”,“给新世纪甲骨学的前进铺平了道路”,“达到学科的前沿水准”。2009年10月,在三年一届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学界公认的人文社会领域最高水平的国家奖的评选中,《甲骨文校释总集》荣获语言学一等奖。
为了了解这部学术巨制背后的故事,记者采访了《甲骨文校释总集》第一作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曹锦炎先生。
著名古文字学家、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评介此书:“是迄今在甲骨文著录、编集方面最为完备的著作。”“必将有力地推动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甲骨文工具书”。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教授评介此书:“是世纪之交甲骨学最重要的工作成果”,“给新世纪甲骨学的前进铺平了道路”,“达到学科的前沿水准”。2009年10月,在三年一届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学界公认的人文社会领域最高水平的国家奖的评选中,《甲骨文校释总集》荣获语言学一等奖。
为了了解这部学术巨制背后的故事,记者采访了《甲骨文校释总集》第一作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曹锦炎先生。
十年磨一剑 甲骨之学薪火传
话题从曹锦炎先生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沈建华合著《甲骨文校释总集》的缘起展开。
曹锦炎先生当年非常荣幸受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邀请,参与了由饶宗颐先生领衔主持的“出土文献电子资料库”计划的甲骨文建库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饶宗颐先生有感于出土文献的重要性,在香港政府的资助下,准备为甲骨文、金文、楚简、汉简、帛书等出土文献建立电子资料库。电子资料库的建成,将为今后研究者提供极大便利,其贡献不可估量。
而此时,曹锦炎先生与甲骨文早已结下机缘,八十年代中期,他就曾参与了姚孝遂、肖丁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与《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这两项大型工具书工作,对于甲骨刻辞释读驾轻就熟。他欣然接受饶宗颐先生的邀请,与沈建华研究员一起,下决心要重新检讨、整理甲骨文释文的校对和增补工作,在建设甲骨文电子资料库的基础上,编著一部更为完备的甲骨文著录工具书。
这一决心就耗费了他十年心血,以下数据更能让我们了解其中的艰辛。《甲骨文校释总集》全面收集了百余年来已发表的全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资料,共收入九种海内外甲骨著录,收录甲骨约六万五千片,全书共二十卷,多达五百余万字。
十年中,曹、沈两位对收集的甲骨文资料进行精心校对、查阅、修改,一次次重复,一次次补充,一次次检查。十年磨砺,终于成就了这一部目前最为完备、最为精准的甲骨文合集,了却了几代从事甲骨学研究的学者们的心愿。
曹锦炎先生当年非常荣幸受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邀请,参与了由饶宗颐先生领衔主持的“出土文献电子资料库”计划的甲骨文建库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饶宗颐先生有感于出土文献的重要性,在香港政府的资助下,准备为甲骨文、金文、楚简、汉简、帛书等出土文献建立电子资料库。电子资料库的建成,将为今后研究者提供极大便利,其贡献不可估量。
而此时,曹锦炎先生与甲骨文早已结下机缘,八十年代中期,他就曾参与了姚孝遂、肖丁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与《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这两项大型工具书工作,对于甲骨刻辞释读驾轻就熟。他欣然接受饶宗颐先生的邀请,与沈建华研究员一起,下决心要重新检讨、整理甲骨文释文的校对和增补工作,在建设甲骨文电子资料库的基础上,编著一部更为完备的甲骨文著录工具书。
这一决心就耗费了他十年心血,以下数据更能让我们了解其中的艰辛。《甲骨文校释总集》全面收集了百余年来已发表的全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资料,共收入九种海内外甲骨著录,收录甲骨约六万五千片,全书共二十卷,多达五百余万字。
十年中,曹、沈两位对收集的甲骨文资料进行精心校对、查阅、修改,一次次重复,一次次补充,一次次检查。十年磨砺,终于成就了这一部目前最为完备、最为精准的甲骨文合集,了却了几代从事甲骨学研究的学者们的心愿。
十年冷板凳 甘于寂寞勤修炼
人文学者往往是寂寞的,当记者问到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他持续十年从事这项繁重的基础性整理工作,曹锦炎先生对这十年艰辛竟充满了感恩。如果要说有什么动力的话,他觉得,是身为人文学者的使命感和学术研究每次取得进展所带来的巨大愉悦,推动着他完成自己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
他认为,人文学者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必须具有自觉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潜心做学问。现实世界对当今学者的利益诱惑太多了,如果心中天平的一端放了太多的经济筹码,自然难以静心沉浸在学问中。他自嘲道,人文学者就是要坐冷板凳的,因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最没有经济价值的,而且花费的时间也最长。十年中,他磨练的不仅仅是学问,更重要的是心态。
回顾长长的学术生涯,曹锦炎先生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新材料不断涌现、出土文献大发现的时代。随着70年代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加之90年代战国楚简大量涌现,传统的思想史、学术史将为之改写,出土文献研究成为显学。曹锦炎先生也和其他古文字学家一样“预流”,他逐渐将自己的学术领域从古文字研究拓展到出土文献研究方面。
应马承源馆长的邀请,他参与了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抢救购藏的战国楚竹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整理出许多前所未见的新文献,如早于屈原时代的楚辞作品、战国时期的《礼经》(即西汉时编篡成书的《礼记》所本)篇章。每一次新的发现与探索,都成为鞭策他前进的动力,也成就了他在学术研究上一次次的突破。他深刻地体悟,作为现代的人文学者应该主动接触、积极利用新材料,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两重证据法”去做学问,不然学术视野将难以拓展,也不可能生产出优秀成果。对于年轻一辈的人文学者,他赠送的箴言是“责任”加“勤奋”。
谈及此次荣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经验,曹先生特别强调:厚实的研究成果自然是获取最高奖励的核心基础,但出色的组织申报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他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社科院同仁在此次申报工作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与配合,提到社科院工作人员曾多次主动与其联系,动员申报并协助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曹先生动情地说,一等奖的荣誉中也凝结了大家的辛勤汗水。
他认为,人文学者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必须具有自觉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潜心做学问。现实世界对当今学者的利益诱惑太多了,如果心中天平的一端放了太多的经济筹码,自然难以静心沉浸在学问中。他自嘲道,人文学者就是要坐冷板凳的,因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最没有经济价值的,而且花费的时间也最长。十年中,他磨练的不仅仅是学问,更重要的是心态。
回顾长长的学术生涯,曹锦炎先生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新材料不断涌现、出土文献大发现的时代。随着70年代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加之90年代战国楚简大量涌现,传统的思想史、学术史将为之改写,出土文献研究成为显学。曹锦炎先生也和其他古文字学家一样“预流”,他逐渐将自己的学术领域从古文字研究拓展到出土文献研究方面。
应马承源馆长的邀请,他参与了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抢救购藏的战国楚竹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整理出许多前所未见的新文献,如早于屈原时代的楚辞作品、战国时期的《礼经》(即西汉时编篡成书的《礼记》所本)篇章。每一次新的发现与探索,都成为鞭策他前进的动力,也成就了他在学术研究上一次次的突破。他深刻地体悟,作为现代的人文学者应该主动接触、积极利用新材料,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两重证据法”去做学问,不然学术视野将难以拓展,也不可能生产出优秀成果。对于年轻一辈的人文学者,他赠送的箴言是“责任”加“勤奋”。
谈及此次荣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经验,曹先生特别强调:厚实的研究成果自然是获取最高奖励的核心基础,但出色的组织申报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他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社科院同仁在此次申报工作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与配合,提到社科院工作人员曾多次主动与其联系,动员申报并协助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曹先生动情地说,一等奖的荣誉中也凝结了大家的辛勤汗水。
十年绘蓝图,文理交融创新篇
说到今后在浙江大学的学术规划,曹锦炎先生认为,加入浙江大学是他学术生涯的新起点。他告诉记者,他在浙江大学除了培养出土文献研究人才外,最大使命就是筹建科技考古中心。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已近三十年,他越来越感到传统人文学科如果仍因循守旧,不能在科研方法上有所创新,就很难会有更大的作为。
浙江大学是当今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大学,有坚实的综合各学科方法展开专题研究的条件。近年来,为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营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提出了“古今会通、中外认知、东西互动、文理交融”的发展理念,这一发展理念与他的需求不谋而合。对他来说,加入浙江大学意味着拥有一个更高、更广的学术平台。
谈起科技考古,曹锦炎先生滔滔不绝。他介绍说,科技考古简单来说就是将现代新兴科学技术应用到传统考古中去。例如,利用地球物探的技术可以更好勘探地下文物的埋藏信息,为保护好遗址提供基础材料;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可以把考古全过程信息更精确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减轻考古工作者手工劳动的强度,加速考古资料的整理;利用材料分析技术可以解决古代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的产地和加工技术以及古代矿冶材料的分布情况;利用DNA分子分析技术则有望解决人类的起源与迁徙问题、动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植物的传布和栽培情况,为解决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依据,等等。
随着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工程”三期建设的启动,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项目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曹先生正忙碌着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积极推动我校文化遗产研究事业的发展,为未来十年浙江大学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此刻,在曹先生的心中,一幅新的学术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浙江大学是当今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大学,有坚实的综合各学科方法展开专题研究的条件。近年来,为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营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提出了“古今会通、中外认知、东西互动、文理交融”的发展理念,这一发展理念与他的需求不谋而合。对他来说,加入浙江大学意味着拥有一个更高、更广的学术平台。
谈起科技考古,曹锦炎先生滔滔不绝。他介绍说,科技考古简单来说就是将现代新兴科学技术应用到传统考古中去。例如,利用地球物探的技术可以更好勘探地下文物的埋藏信息,为保护好遗址提供基础材料;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可以把考古全过程信息更精确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减轻考古工作者手工劳动的强度,加速考古资料的整理;利用材料分析技术可以解决古代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的产地和加工技术以及古代矿冶材料的分布情况;利用DNA分子分析技术则有望解决人类的起源与迁徙问题、动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植物的传布和栽培情况,为解决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依据,等等。
随着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工程”三期建设的启动,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项目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曹先生正忙碌着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积极推动我校文化遗产研究事业的发展,为未来十年浙江大学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此刻,在曹先生的心中,一幅新的学术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