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杭州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09-12-07 浏览次数:1710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论坛,于2009124日在杭州灵峰山庄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会前收到有关社会质量理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等问题的学术论文22篇。来自中国社科院、外交部、中国人民大学、青岛大学、浙江省社科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咨询委、发改委、民政厅、卫生厅、计生委、统计局、老龄委、杭州市民政局、省劳动保障科研院以及浙江大学的专家学者共70余人就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造桓教授、浙江大学校长助理罗卫东教授在开幕式上热情致辞。

 

16位专家学者在“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等4个专题板块中依次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专题版块,浙江大学林卡教授首先阐述了源于欧洲的社会质量理论,并强调了社会质量理论对和谐社会研究的意义。浙江省社科院韩楷研究员就社会质量概念及其指标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社科院宓小雄研究员分析了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制度基础,提出了“土地换保障”的思路。青岛大学高红副教授讨论了社会质量理论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策意义。在第二专题版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景天魁研究员提出了包含“大就业”、“大教育”、“大保障”、“大服务”和“大金融”等内涵的“大福利构想”,以应对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大学韩克庆副教授在阐述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社会福利建设问题。外交部研究专家、中国驻哥德堡原总领事高锋先生以瑞典经验为视角,阐述了社会福利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浙江工业大学方巍教授作了题为“新发展主义:中国社会政策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第三专题版块,中国社科院潘屹副研究员在分析我国储蓄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保障现实问题。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赵婧同学以浙江省为例,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拉动内需进行了实证分析。浙江教育学院董红亚教授基于对浙江实践的分析,提出了政府和家庭“共担·互补·协调”的养老保障模式构想。浙江大学陈信勇教授针对“夹心层”群体住房保障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第四专题版块,浙江大学王小章教授报告了题为“风险社会的社会建设”的论文,认为社会建设应当援用并坚持“辅助原则”,在坚持个体本位性的基础上重建“社会”,激活积极公民权。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杨一心同学以浙江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例,探讨了全民健保战略目标下的医疗救助理念问题。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王先益副主任报告了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干预构想。最后,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姚引妹副研究员在对杭州市外来劳动者人口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杭州外来人口政策取向的建议。

 

与会专家与论文报告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来自浙江省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也结合浙江实际,就人口老龄化、护理保险及其他与社会建设有关的问题发表了意见。与会专家均深切地感受到,研究、发展社会质量理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本次论坛的学术交流取得圆满成功,是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论坛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