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2点,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协会(IATIS)副主席,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主任孙艺风教授的题为“翻译中国与MTI专业教育”讲座,在紫金港校区外语学院东6-201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多彩,原定1个半小时,后持续到5点多,整整延长了一倍时间,与会者仍意犹为尽。精彩的讲座使师生们对与中国文化战略密切相关的翻译学科之最新发展以及译者和翻译理论工作者之历史使命有了更为清晰的看法和准确的定位。
开始的暖场介绍,翻译学研究所所长陈刚教授用了几个关键词语 —— “一表人才”,“学术功底扎实”,“问不倒”和“欢迎大家挑战孙教授”—— 很快拉近了演讲人跟与会者的学术距离,使大家产生了亲历学者风采的迫切愿望。
“如何翻译中国?”、“杨宪益等翻译大家辞世后谁来翻译中国?”等既是当务之急、又是国家长期的战略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中生代、年青代译者身上。翻译所部分译者/学者也有少量的译介中国文学、旅游文化、京剧文化、民俗文化等作品在海内外出版,但培养更多的专业或专门翻译人才是我们的崇高使命。这也正是MTI专业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之重要组成部分。在讲座预热、“起跑”后,很快进入了“抓住人心”的“途中跑”阶段:孙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国内MTI所存在的不少主要问题 —— professional MTI师资条件问题,目前显得力不从心;professional MT教师数量问题,当前和未来的若干年仍非常缺乏;生源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出)合格的汉译英人才,如今真正意义上合格的汉译英人才全国不足100人(据外文局);C-E翻译课程修学问题(特别关乎译介中国);professional MTI的教材问题,目前是粗制滥造;如何编写出具有MTI特色的教材,合格的编写人员在哪里;MTI教育中的学术训练问题和专业训练问题;拿到了学位的博士,其英文尚未好到可以教MTI;有关文件中规定含糊其词,比如20-30万字翻译量的底线没有区分E-C和C-E,而C-E翻译跟中国软实力输出关系密切,再如这个翻译量是重复翻译还是多题材/体裁翻译;等等。这些明显的和潜在的问题致使我们不足以培养“翻译中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深受有关行业、领域欢迎的专业口笔译人才,若不及时加以彻底解决,发展下去是要砸牌子的!
的确,大陆(内地)研究生教育开展30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及未来(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将不断上升,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MTI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国家需要的有后劲的口笔译人才而于2007年设立的。通过对全国相关院校、机构的观察和调研,外语学院暨翻译学研究所是具备其特色和自身优势的。而未来如何完善独具浙大特色和品牌的MTI的人才培养,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根据本校要在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的规划,根据全国外语院校和翻译院校的实际状况,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是一个系统问题,要从转变观念、改善师资结构、改革课程体系等入手,进而推进MTI专业教育改革。比如,条件成熟的话,我们应给MTI分类、分方向,培养专门化的口笔译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翻译“通才”的培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孙教授讲座第二阶段的话题自然同样引人入胜。翻译离不开扎实的实践训练。香港各大学的翻译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强项。岭南大学的强项和优势是文学翻译。孙教授特别涉及《围城》、《红楼梦》、旅游宣传等多类英译文本,列举了丰富的颇具生活化语言的C-E案例,指出:这类翻译要得法,要在译入语读者中能达到同感、共鸣,须注重翻译的层级性和多语境。
问答互动阶段是讲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双方进行直接对话的令人兴致昂然的时段。尽管时间有限,师生们积极提问;提出的关乎学科建设的高质量问题,均得到孙教授一一的满意解答,大家感到受益良多,并为孙教授大胆、犀利、风趣、幽默、精准的语言特色和英式发音,尤其是学术造诣和“超时奉献”报以热烈的掌声。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研究所
2009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