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2009年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座谈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0-01-22 浏览次数:1736

 
    2010年1月18日下午,浙江大学2009年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座谈会在灵峰山庄召开。校党委书记张曦、副校长罗卫东出席了此次座谈会。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的领导,各文科学院的院长,各文科重点研究中心负责人,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负责人,学校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档案馆等相关部门领导,社科院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各学院、中心的科研秘书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议由文科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庞学铨主持。

    会上,张曦书记深入分析了我校人文社科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并对未来发展作了高瞻远瞩的展望。他指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中国迅速崛起,文化发展的需求强劲扩张,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要求日益迫切,这给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空前良好的有利形势下,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中央特别强调“四个同等重要”,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文社科,人文社科是否繁荣是我校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今后的文科建设,张书记强调,必须抓重点、抓亮点、抓难点。首先要充分尊重人文社科内在的学术规律,通过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提供全面的支撑服务,为人文社科的发展营造一个多样化、可持续的学术生态。其次要坚持“顶天立地”、“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的发展理念,积极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整合资源,做好“两个接轨”和“四个对接”。在“接大项目、建大团队、筑大平台、出大成果、作大贡献”科研工作理念指导下,推动我校人文社科迈上新台阶。最后,他特别强调奉献精神。作为国内一流大学,他坚信我校是一个可以干大事且能干成大事的地方。希望每一位部门领导、教师及社科管理工作者都能志存高远,秉承攻坚克难的精神,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罗卫东副校长对于目前我校文科发展现状作了深刻的反思。他指出,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和累积,浙江大学人文社科虽然总体实力得到很大提升,科研规模大大扩张,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原来规模扩张式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国内人文社科发展形势的变化,不利于我校人文社科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我校人文社科发展进行根本性反思,客观评估目前我校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及时调整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发展需求。他强调,人才依然是限制我校人文社科发展的最大瓶颈,下阶段要转变观念,改革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队伍的活力,努力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教师,成为下一轮文科竞争突围的主力军。他还强调,构建科研大平台、培育重大成果、催生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大特点”的学术流派是下阶段文科发展的重点,学校、学部、学院乃至每位教师都应该沉静下来,从各自层面认真设计未来的学术规划,产出真正具有学术影响和创新意义、能够体现“浙大学派”特色的重大成果,确立我校人文社科科学研究的竞争优势。
    庞学铨副组长认为未来文科的发展思路应该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品性和声誉,“十二五”规划是我校发展关键时期,人文社科应该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理清思路,做好学术规划,正确处理好学校顶层设计与教师自主研究、国际化与“中国特色”、交叉性研究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关系。
    会上,人文学部主任范捷平、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史晋川分别从各自学科角度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学术规划。他们认为,我校文科科研组织化程度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自主研究和个性化研究,并就学部在人才引进、平台搭建、国际化等方面的工作规划作了简要介绍。人文学院院长黄华新、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金祥荣介绍了本学院2009年科研工作情况,与大家分享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2009年,这三个学院分别在成果培育、基地建设、科研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作出了不俗成绩,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其他学院、研究机构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也都热烈参与到未来文科发展的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校文科较好地完成了规模扩张,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阶段,此时更应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国际化工作力度,积极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学术生态,推动我校文科尽早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