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发布时间:2010-03-02 浏览次数:2883
聚焦现实问题 推动学科交叉
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2009年我校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历史最佳成绩,共有四个项目获准立项,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并列全国第一。四个获立项的项目分别为:陈菲琼教授主持的“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与管控体系研究”、沈弘教授主持的“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吴飞教授主持“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和马庆国教授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创新研究”。
2010年2月26日,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论证会在我校召开。因开题项目较多,涉及领域较广,教育部领导特别重视,由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教授,社科司成果处魏贻恒处长、马建通处长等三位主管领导出席了开题论证会。我校副校长罗卫东教授、社科学部主任史晋川教授、人文学部主任范捷平教授、人文学部书记沈坚教授出席并分别主持了四个项目的开题论证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等单位的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受邀参加了开题论证会。
论证会上,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对项目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总体研究框架、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最终成果等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沈弘教授主持的“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拟在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外国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发掘在国外传教使团档案馆和在欧美各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中收藏来华传教士档案资料中的珍贵中国近代史料。该项目的最终成果,即一部题为《国外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研究手册》的多卷本工具书。
陈菲琼教授主持的“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与管控体系研究”项目拟用案例分析研究、国别比较研究、动态仿真方法、自行编程模拟、实证调查研究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提出针对中国特色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与管控体系,并对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与管控战略和支撑体系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整合和提升,提高和加强中国海外投资风险应对能力,促进中国海外投资发展。
吴飞教授主持“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项目将梳理迄今国际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及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何借助国际传播扩张文化影响并促进文化产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中国在当前国际、国内传播中的形势和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创性地思考走中国特色的国家传播、跨文化传播相结合的路子,实现华夏文明的前进和中国文化的复兴。
马庆国教授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创新研究”项目将从当前国际学术发展大趋势出发,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特征与国际主流规范相结合,并兼顾其他学科(如自然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趋势,提出符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个性差异,又具有共性特征的方法创新规范和创新路径,并从创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支撑方法创新的学术共同体组织建设与制度保障。由于该项目具有很强的中国国情特色,受到教育部的特别关注。教育部社科司参会领导特别指出,希望该项目能够为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贡献智慧和心力,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论证专家对各个课题组的研究方案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对课题组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和凝练研究方向将起到重要作用。
张东刚副司长作了总结发言。他对我校4个项目获准立项表示祝贺,并特别指出,从数量上讲,2009年获得立项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40项,浙江大学获得4项,占到了总数的十分之一;从学科分布看,浙江大学获得立项的4项课题分布在四个不同的领域,所涉学科广泛,反映了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深厚的综合学科实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他强调,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既是一项荣誉,也是一种压力,他希望课题组一定要把握好课题研究的定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宏观把握、整体思考、重点突破,注重决策建议和应用对策的提出。
社会科学研究院
2010年3月1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