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Hoyt Tillman(田浩)教授作客“浙大东方论坛”
2010年3月15日晚,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225座无虚席,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著名汉学家Hoyt Tillman(田浩)教授为浙大学子们带来了题为“中国学术思想在西方”的精彩演讲。
田教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美国汉学自陈荣捷、狄百瑞至安乐哲、艾尔曼以来的基本情况及其演变。美国汉学最早来自欧洲,因此在一开始便承继了欧洲汉学考据、训诂的“朴学”传统。作为美国第一代汉学家,陈荣捷先生的研究正体现了这一传统。但他的方法古板、方向狭隘,因此到了狄百瑞先生这里就开始了由传统“朴学”向“宋学”的转变,这一转变继而由安乐哲等学者发扬光大,形成了美国独特的汉学传统。田浩教授指出,美国汉学的演变事实上是由传统汉学向社会科学的转变,这不但表现在汉学家们研究方法的诸多突破,更表现在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在对美国汉学做了提纲挈领地介绍之后,田浩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别从范畴辨析、人物理解、问题意识等方面对美国汉学的演变作了具体的介绍。对道学,这一汉学中的核心范畴的理解一直是汉学研究中一个重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位杰出的汉学家陈荣捷与冉云华曾因为“金朝有没有新儒学”而发生争论。而对这一论战的解答离不开对“世儒”“宋儒”“道学”“理学”等基本概念的辨析。田浩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告诉同学们,陈荣捷先生和冉云华先生对新儒学的理解是不同的,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解决诸如此类的争论,而且可以使我们对整个道学的发展史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事实上,即使在朱熹的学说传播到北方之前,道学就已经有着很广泛的影响。对这一思想史事实的发掘促使我们怀疑并进而改进以往思想史叙事的谱系。田浩教授指出,过去的思想史叙事存在着单一化、简单化的倾向,这种倾向遮蔽了思想史的多元面向,也遮蔽了我们对朱熹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
接着,田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他对朱熹这一人物的研究成果。过去的研究虽然把朱熹作为理学的核心人物抬地很高,但却不可避免地存在误解。田浩教授深入观察南宋道学思想,抽丝剥茧分析朱熹在道学萌芽发展以迄茁壮的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把社会背景作为分析的后置现实情境,这样就避免了将朱熹置于抽象境地的泛虚正谈。他从朱熹的创造力、创新力入手,不但还原了朱熹建构自己学说、传播儒学的历史过程,而且也蕴涵了自己的现实关怀。
以社会科学的角度切入汉学研究与传统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问题意识,当代汉学家的研究许多都是以他们的现实关怀作为出发点的。田浩教授以韦伯、陈焕章、余英时等几代学者对中国思想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讨论为例,向大家介绍了汉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他认为,对中国传统思想发生影响的不仅只是朱熹一脉,陈亮的功利主义学说也不可忽视,考察儒家与商业、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醒我们注意思想史研究中容易忽视的许多学说,也提醒我们不要以单一的角度看待传统中国思想。
田浩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鞭辟入里,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何俊教授主持了讲座,并做了精彩的总结。此次讲座是“浙大东方论坛”第四十五讲,由浙江大学社会科院研究院与宋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文 惠春寿/图 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