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敦煌学研究专家郑炳林教授作客“浙大东方论坛”
4月12日晚,著名敦煌学研究专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在紫金港国际会议中心为浙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飘渺的寄托——敦煌民俗中的解梦与相面”的精彩讲座。郑教授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概述了敦煌写本解梦书和相书的历史研究和有关现状,同时指出敦煌文献在加深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完善中国解梦书典籍以及提升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此次讲座是“浙大东方论坛”第四十七讲,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卢向前主持并点评。
敦煌文献中的占卜书是敦煌非佛教文献中最多的一类,按内容可分为解梦书、相书、宅经、卜法、式法等十三个部分。郑教授认为,敦煌文献中的解梦和相面实是古代人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剥去占梦术和相面术的神秘外衣,剩下的只有对古代民俗和传统的真实反映。而且,从具体的文本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敦煌写本解梦书和相书对古代民众生活规则和社会经验的凝练,而这些秩序化的规则和经验也相应地提升着个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接之,郑教授根据自己对敦煌学多年的潜心研究,系统地追述了当前学术界对解梦书和相书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近年来部分学者虽然在敦煌文献整理和研究上作了不少工作,但是,在敦煌文献的精确校录和专题研究上,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看都是不够的,而这也影响了敦煌学研究的深入进行。郑教授还指出,敦煌写本解梦书和相书自身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解梦书种类多而内容丰富,可补充中国古代解梦书典籍之不足;而相书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对敦煌壁画供养人像也产生了影响,这些都说明了深化敦煌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演讲中,郑炳林教授还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与听众分享了诸如“妖祥不胜善政,怪梦不胜善行”的生活体验,得到了听众的认同和响应。之后,郑炳林教授针对听众的提问,同大家进行了现场交流,他对我校学生素质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文 肖军霞/图 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