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2010年东西方文化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0-06-29 浏览次数:2235

 
    2010年东西方文化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18至20日在杭州召开。此次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跨文化研究所合作承办,浙江大学文化型企业家俱乐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杭州分会协办。开幕式上各主办和协办单位领导到会祝贺致辞,浙江大学文化型企业家俱乐部主任蒋风冰致辞,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代表与会学者致辞。
    此次会议有来自各国的约170余名代表,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立陶宛、西班牙、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蒙古、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十二个国家,其中境外学者20人,分别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查普曼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国内学者120余人,包括港澳台地区学者7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亚洲大学、台湾中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另有会议举办地的学者、特邀嘉宾和近五十名企业界人士作为列席代表参与交流。
    此次会议总计收到回执166份,论文101篇,摘要31篇。根据与会议主题的相关性和会议其它方面的情况,实际录用论文83篇,摘要25篇。又有个别学者参会时带来了论文,故此次会议交流的论文有90余篇。内容主要围绕文化与管理,涉及全球视野中的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商务管理、全球视野中的文化与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道家与管理、佛教与管理、儒家与管理、诸子与管理、东西方文化的管理智慧、东西方文化与企业管理、中国文化与管理、易学与管理、跨文化问题研究与探索、企业文化与管理主题。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文化与管理热点问题开放讨论、从“富士康”现象看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可能性及其限度、海外浙商文化困境及其对策研究等三场学术沙龙,并举行了与会代表字画创作和学术著作展览。此次会议建立了专用会议网站,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国家图书馆来函要求提供会议资料供收藏保存。维普资讯网站与会议组委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为会议制作了专用的展览区,提高了会议的学术影响。英国剑桥学术出版社致函会议组委会就出版本义会议有关的英语学术著作事宜进行磋商。浙江出版集团也表达了出版相关中英文学术著作的合作意向。
    对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历来在管理学中没有得到重视。本次会议的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希望引起学界的重视。来自夏威夷大学的成中英教授发表了题名为《中国式管理——C理论:理论及实践》的主题报告,旨在探讨和发展一种基于新的管理理论的新管理理念,该管理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对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哲学的思考;二是对这种传统和这些实践中具体体现的考察。从而弥补了迄今为止欧美管理学论著中实证研究比理论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多的不足,将学界的注意力引到对管理理论的探索上去。成中英认为“理性主义管理(RM)”和“人文主义管理(HM)”是管理的两个极点,“理性主义管理”的本质是将理性运用到管理之中,“人文主义管理”的本质是将人性运用到管理之中。因此管理不应仅仅只依赖于理性,还要凭借感觉、直觉、记忆与想象。通过比较“理性主义管理”和“人文主义管理”的五大特征,成中英提出了代表中国管理、创造性的管理、变化的管理和(儒家)仁的管理的C理论,将其当作是建立在东亚现代化经验以及对其哲学根基的思考基础之上的,一种理想化、理论化的“人文主义管理”模式,认为C原则就是创造一个整体系统以备适中之用的原则,就是适中运用整体系统的原则。但同时强调我们应该发展、利用RM|和HM两种并存的思考、观察与评价方式,两者在一种动态的关系中,在内在性、相互性和共同性的创造性的统一中合二为一。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费利民(Flemming Christiansen
)教授作了题名为《东西方相遇:多元文化与全球文明的反思》的主题发言,也探讨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全球文明的多元化走向对管理提出的挑战。来自查普曼大学大学的贾文山教授以《1990年以来中美谈判风格的演变》为例探讨了中国全球化与跨文化管理范式问题,认为中国外交逐渐吸收了美国的明快率真的牛仔风格风格而日趋职业化,美国外交也注重培养知华派专家而吸取了中国含蓄、圆融的谈判风格,并对两国之间交往的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蓝志勇教授在《文化与管理:跨越文明的诉求》中通过对文化的定义的探讨而说明了文化与组织、城邦和国家的密切关系,并以世界上著名的城市为例指出每个城市都显现了不同的文化,文化就在城市之中。进而指出文化与文明的冲突的必然性,并对中国文化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存在深刻的文化危机和各种思潮。最后认为我们关注管理与文化的关系之使命在于要“重塑时代文化精神,推动全球化视角下的管理效率、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源自西方,但管理的智慧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金矿。本次会议的相当一部分学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了儒家、周易、道家、道教、佛教、兵家、法家、风水等诸子百家的管理智慧,从不同角度比较了东西方文化在管理方面的同异,分析了这些管理智慧对现代管理所具有的多方面的启发性意义。韩松涛诠释了老子“不仁”思想的管理学实践,认为人才选拔不仅仅是将优秀的人才选出来,而应该把人才选拔制度作为整体管理思想中的一个体现公正、起到向心力及融入文化内涵的综合工程,并成为实践整体管理思想的重要方式。刘康乐探讨唐代道官制度的演变历程,王希坤认为与诸子相比,老子自然管理哲学有更大的原创性与包容性,杨豹认为管理者若拥有老庄哲学中淡薄名利、洞察生死的人生境界,则更容易成功,张博栋从从道体观探讨了道家管理的哲学基础。李玉用、顾玉凤以深圳弘法寺为例探讨传统寺庙在采用现代管理理念方面的尝试;谢加力论及现代佛教寺院经济管理模式的新发展,郭延成认为佛教可以提高企业家的情商,克服人性贪婪的弱点,使心灵得到宁静,并且其布施思想对企业业绩提升有益,企业家在决策时也可采用佛教的圆融思想。朱永华认为藏传佛教中的“选灵童”和培养灵童有助于佛教精神和教义的传承与更新,有启发借鉴作用。林国雄继企业的八卦因果链条之后探讨了家庭生活的八卦因果链条;郭刚认为《周易》德性系统权变理论是解决执行力管理的关键,刘韶军则以训诂和文本解读的方式探讨了周易元亨利贞中的管理智慧,孙旭辉对《周易》山水审美内质进行解析,认为“类”之运思与“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影响深远。桑振中发现了阴阳五行与系统经济的“同一性”,郑醒尘发现了洛书所表达的天道衍化机制的内在规律,颇具创见性。李明友指出企业文化必须要以儒学精神为本,陈寒鸣从传统的“仁”思想提出其与劳动者权益保障之间的联系,孟军本从孟子人性法则中“求利”、“为善”的角度探讨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人类管理行为的本源并以“恕”的态度制定规则。王志从孔子拥有众多“隶弟子”出发探讨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张兰花以曹操公牍文为中心探讨了曹操的为政艺术;奚刘琴则关注第三代新儒家在全球文明对话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陈昆福重视《孙子兵法》在东盟发挥“巧实力”从而为中国崛起获得认同与跟随;刘爱军则关注孙子带有东方特色的竞争战略体系对现代企业的应用价值。杨先举、魏万磊则将老子、孔子、孙子、韩非子的思想进行比较。董俊武首次探讨了超自然信仰在华人企业家进行管理决策时的影响因素,王巧玲则以一篇风水名篇《雪心赋》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之道,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兴趣。明成满指出敦煌寺院经济文书中含有丰富会计思想,王亚民在指出传统乡村管理思想中融合了“教养兼施、先教后刑”的管理习惯、重农的核心理念、孝治与官民善治的管理伦理、政德、情法与宽严、动静的辩证法,对构建现代农村管理哲学有启示意义。蒋华则论证了以 “孝”、“民本”、“中”、“和”为核心范畴的舜文化价值。这些突破为充实现代管理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跨文化问题研究与探索的议题下,学者们认识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致力于探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这是研究国际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前提。Amrita Batchuluun以台湾和蒙古的中小型企业为例说明管理权力和管理方法使用的重要性及所带来的差异。Edward McDonough、林杏娥的研究首次将各种资源的整合对企业持续根本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促进这一问题带入研究范畴。Hamid Nakhaie研究文化资本在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认为文化资本是决定社会能力和社会不平等的关键因素。James Keith认为仅靠科学技术并不能维持可持续性发展,而应该建立一个真正积极的社会政治环境以便让思想自由交流,才能消除由于地域、科技、经济等造成的国际壁垒。Robert Guang Tian关注在商业交流中的隐形文化障碍,Yong Cao教授关于东西方管理者在理念和文化上的差异与融合。董琳侧重于研究如何让合作双方更好的度过跨文化敏感期和培养适应性问题。其他的研究者分别从消费者双重身份认同与品牌定位、中国交通业、广告本土化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有建设性的研究。Hora Tjitra以旅游业为例探讨了处理不同文化敏感性的本土化方法,吴洁论证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导游对英汉身势语了解并正确运用的重要性,厉玲玲以西方礼貌准则遭遇中国导游为例,说明杭州旅游国际化进程中的中西礼貌文化差异带来的启示。也有学者从东西方不同理念入手,Munkh-Ulzii Batmunkh探讨蒙古和台湾两地医生护士的不同人格与价值观。Nijole Petkeviciute以立陶宛为跨文化交流竞争力为例说明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周杏英则从中外从事贸易人员的跨文化敏感度与冲突处理方式之不同来探讨。梁颖以自己的国外教学体会来探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空间符号的差异、契合与超越;简均宇探讨了在台湾教授英语的外国教师受当地文化的影响而反应在教学效果上的不同,黄瑞红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数位学者从日语教学的角度来探讨跨文化现象,韩源探讨了全球问题治理的文化视角,李晓红认为当下所用的许多文化关键词都是西化产物,与其固有含义并不吻合,一次探讨文化关键词的语义流变与中西文化会通问题。朱孟路探讨了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跨国并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的研究。沈维维探讨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跨文化管理,认为跨国公司要克服狭隘主义思想。高歌则探讨了跨国公司内部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培训问题。
    在东西方文化与企业管理议题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管理方面的同异,因此很多研究都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吕培川、戴志榕比较了东西方中等学校校长不同的领导模式,安蕴贞比较了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在自我约束方面的异同;康蕾比较了墨子尚同观念与涂尔干的社会团结观;刘国梁比较了柏拉图和老子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同异;楼靖比较了从佛教与基督教“出世与入世”的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周建波从历史的视角对《老子》思想和西方经济自由主义进行比较。也有的学者进行个案研究,贾文红关注沃尔玛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构建的启示,种海峰教授则从“富士康现象”看出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其他学者则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东西方文化的特色,何轩指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也能够产生理性与现代契约的关系,但是确实与传统伦理的共生的中庸理性,而非西方的工具理性。郭英之通过调研表明与传统文化资源相比,在华外国人对现代中国文化资源软实力的认知度更高。吕力提出要建设中国本土管理学必须坚持“中西互为体用”和“接着讲”,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坚持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另外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文化与管理的关系。胡承波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认为企业文化是变与不变的结合。黎永泰认为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刘月霞认为当代中国企业家哲学素养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和企业发展方向。姚丽娜关注转型时期管理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高闯探讨了企业惯例及其演化机制,安应民提出业柔性管理思想具有注重人的潜能开发和网络式组织的特点,其发展前景日益凸显。李少惠提出公共组织文化建构的新思维“无序之序”,认为前瞻性的组织文化建设不应以维系组织的平稳为目的,而应使组织中人具备创新求变的精神来随时调整变革的方向。王建光则从企业管理伦理的角度认为现代以效率为标准的管理造成管理的异化,而应该在管理中体现一种“善”的人生哲学。
    经过本次会议的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了四点共识:第一,管理的反正,在此之前已经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型,现在正发生着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管理在国际化管理实务中具体表现为跨文化管理。第二,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源自西方的管理学把重心放在物上而建立的管理学是有严重的弊端和不足的,我们要重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的研究,用人文管理弥补科学管理的不足。第三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涉及管理哲学、管理伦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人类学、管理社会学等领域,说明管理不只是管理学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复杂对象。只有改变观念,打破学科界限,管理的学术研究才能达到真正的发展。第四,管理不只是进行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进行有良好实效的管理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管理研究中显得尤其重要。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次会议邀请了近五十名企业家出席,他们以在管理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与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探讨,对某些问题提出了企业角度的看法和建议,不少学者深受启发。
    本次会议对文化与管理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跨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当然,应该看到,由于文化与管理,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且本次学术会议是第一次专题研究文化与管理问题的学术会议,所以,尚有很多问题没有涉及或虽有涉及而研究得不够深入,仍就需要进一步充实。从本次会议研讨的情况来看,开展案例性的具体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政府部门、公共管理部门等现实案例资料补充目前企业案例大多为西方经典管理案例之不足,改变单一的书斋式、象牙塔式的研究方式,深化文化与管理研究内容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