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克教授跨越时空探求“梁启超的公民民族主义”
发布时间:2010-11-19 浏览次数:1487
11月17日晚,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政治思想史教授高力克应邀作客“浙大东方论坛”,在紫金港国际会议中心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梁启超的公民民族主义”的专题演讲。浙江大学哲学系应奇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高力克教授首先向同学们娓娓讲述了在19世纪家国衰落、列强争霸的历史大背景下,梁启超作为中国第一批进步的启蒙知识分子,一生苦苦追寻救国之路、强国之策的坎坷历程。从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一败涂地,到在日本曾经一度仰慕的卢梭及革命道路,再到对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无序景况的反思,高教授指出,这些经历正是梁启超一生思想产生重大转折的来由。
在介绍完梁启超的公民民族主义的背景之后,高教授具体从《新民说》中概括出了梁启超眼中现代公民的美德。当时,梁启超奋笔疾书,向处于黑暗中的中国人民呼唤公德与私德、国家思想、权利与义务思想、自由与自制思想、合群思想以及政治能力。高教授认为,梁启超以英美为师,认为英美国家之所以能够民主富强,正在于公民普遍具有上述思想;同时,梁启超也看到了中国人正是缺乏这些思想,公民意识薄弱,才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积弱腐朽。
然而,高教授指出,在梁启超游历了美国旧金山的华人社区后,深感教化新民之艰难,从而开始转向了开明专制的保皇派立场。高教授从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一文说起,认为当前中国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因而认同了德日的国家主义思想,并将开明专制视为由帝制向民主制度着陆的一条平稳合理的路径。
最后,高教授提出自由和夺权一直是构成中国问题的两大悖论,而梁启超及中国近代广大知识分子一直徘徊于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两条路径之间,德日依靠国家主义而强势崛起的道路虽然较中国之现状更为可行,却也充满了危机。因此,高教授总结,大国之道并不在于军事强盛、经济富裕,而首在公民的优胜。20世纪有德、日、苏大国崛起的契机,但这些曾经反自由反民主的军事经济大国无一难逃毁灭的命运。历史证明:没有公民的崛起,就没有大国的崛起。

提问互动环节,高教授和同学们就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对于国家民主氛围的影响、台湾民主转型的利弊和中国当下的政治改革与民主法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给在场听众带来深刻的启迪。
本次讲座为“浙大东方论坛”之“走向公民”系列讲座第四讲,由浙江大学“走向公民”基金、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承办。
(文 黄唯婷/图 周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