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奇教授全新解读“恐惧的自由主义”
发布时间:2010-11-26 浏览次数:2703
11月24日晚,浙江大学哲学系应奇教授作客“浙大东方论坛”,在紫金港国际会议中心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恐惧的自由主义”的专题学术讲座。应奇教授依托现今国际上名为“恐惧的自由主义”的几个重要文本,对该主题进行了学理化的阐释。浙江大学哲学系包利民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应奇教授从80年代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战开始谈起,认为目前国内大陆对于自由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都比较低,视自由主义为“大政府,小国家”。而在应奇教授看来,自由主义所隐蔽的主题不仅仅是个人权利的强化,同时也要有国家权力的培植和强化。
接着,应奇教授从“恐惧的自由主义”的字眼本身着手,谈到自由主义基本可以分为希望派和记忆派,分别从人性、理想和创伤、苦痛等两方面呼唤自由主义。但是,应奇教授认为,不管是两派之中的哪一个,都不能免于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点,即对恐惧的关注。他随后从著名政治哲学家史珂拉和威廉姆斯各自同主题的文本出发,谈及以赛亚•伯林从观念史到历史的研究方向的转变。应奇教授指出,政治哲学和历史研究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于过去的感受总是与对当下的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历史研究告诉我们,政治哲学的研究永远在强调“你要谈什么”、“你在对谁谈”两个问题。自由主义提示人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单位,既不是进行推论思辨的自我,也不是敌友关系;既不是爱国主义的公民战士,也不是好束者,而是强者和弱者的关系。由此,应奇教授认为,“恐惧的自由主义”似乎是有可能将希望派和记忆派集于一身。
最后,应奇教授高度评价了伯林对于当代政治哲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由平等主义的展开可以追溯到伯林对于自由以及自由价值的区分;公民共和主义源于伯林对于自由观念的辨析;而完美自由主义是对于伯林思想反向的一种努力,提醒我们关注自由与归属的平衡。
应奇教授的演讲结束之后,包利民教授补充了更为确凿的时代背景,并对本次演讲进行了有力回应。现场同学针对中国当代政治问题、当今国际重大历史、政治等问题,与两位教授作了进一步的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讲座为“浙大东方论坛”之“走向公民”系列讲座的第五讲,由浙江大学“走向公民”基金、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承办。
(文 黄唯婷/图 周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