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十年板凳冷,一朝成果新——朱则杰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诗考证》以优秀等级结项

发布时间:2011-04-01 浏览次数:3685

 

    我校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朱则杰教授2010年度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诗考证》,预期成果为同名专著100万字,9月接到立项通知,12月即正式以优秀等级结项,这在历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过程中实属罕见。

    《清诗考证》在项目顺利结题的背后,其实是长达十年的成果写作,而资料的掌握和问题的探究则由来更久,所以,这是作者长期从事清诗研究的一个结晶。

    该成果专门针对清代诗歌和现有研究成果中各种实质性问题,展开基础扎实的考证研究,获得了鉴定组“百万言无空谈,无闲篇”的鉴定结论。全书材料搜罗甚广,量大面宽,涉及的各类学术问题巨细并存,数以千计,仅所列清代以下的“主要征引书目”就接近900种,“目前海内外从事清诗研究者无人能及”。作者“一丝不苟,谨慎从事,言必有据,不尚空谈” 的治学态度得到了匿名评审专家一致肯定;而成果中“以深厚的国学功底、翔实的文献资料、严密的考据逻辑,解决了清诗研究领域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纠正了前贤今哲研究中的不少错误,并对某些创作现象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总结,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得出了许多突破性的定论”,且“所下断论大多较为精当、平允,且多为一家之言”的学术成就更是颇得赞誉。

    该书在体例上继承了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当代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的笔记体形式,同时又通过“考证”的方式总结此前的清代诗歌研究,因此“在清诗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可谓清诗研究领域奠基性的著作,对该领域的研究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还希望本课题研究能继续进行下去,以推动、完善清代诗歌研究,与作者接下去写作《续编》的计划不谋而合。

    作者二十余年前即已完成我国第一部《清诗史》的撰写,并主持过《全清诗》的编纂筹备工作;本成果的问世,与作者近年主持完成的另一项等同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典志·文学艺术志·诗词篇》,共同构建起一个清诗研究的宏大框架,代表着目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