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记余光中先生“浙大东方论坛”演讲

发布时间:2011-04-01 浏览次数:1791


    “我一结婚就跟浙江大学发生了关系。”余光中的开场白引来台下的浙大学子哄堂大笑。
    说这句话的时候,83岁的余光中牵着夫人范我存的手,深情地对视了一眼,“我夫人是在杭州出生的,我的岳父曾经在浙江大学做教授,是园艺系的主任。所以,我带着我的夫人一起来浙大,她是寻根之旅,我是履新之旅。”
    短短一句话,立刻就把台下几百名慕名而来的浙大学子“收买了”,他们高声欢呼和鼓掌,浙大副校长罗卫东趁机上台把浙大客座教授的证书交给了余光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余光中充满了使命感:“现在,我开始履新了。罗校长把聘书给我,我有个幻觉,我也是浙大人了。”
    这一句话再次让掌声潮水般的涌来,热烈、反复、经久不息。

携相伴
55年的“新娘”来到杭州
    昨晚余光中在浙大“东方论坛”的演讲,只能用盛况空前来形容。演讲开始前两个小时,有四五百人没拿到票而在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久久不愿离去。最终,他们坚持等到了余光中的出现,也终于被允许进入演讲厅,一脸幸福地坐在了冰凉的地板上。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春天’才有这样的宏大场面,文学的春天又来了。”罗校长激情澎湃的致辞也像咏诗,“我很崇拜余光中先生,以前也偷偷写过诗,但是碍于身份,不能表现得手舞足蹈的样子,只能压抑自己的激动。”
    这下,连不苟言笑的余光中也笑了。这位清瘦、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穿着大红色的毛衣,很是罗曼蒂克,“大家都知道我的《乡愁》,记得第二段里‘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吧?今天,我的新娘也一起来到了杭州。”
    台下的余夫人范我存女士洋溢着温柔的笑,专注地望着台上这位与自己相伴了55年的丈夫,眼中泛着点点幸福的泪光。她出生在刀茅巷,六岁时离开杭州。
    这位自称“江南人”的余光中带着夫人住在西湖边,还带着特别热爱玉石的夫人参观了良渚博物馆。“今天的西湖非常明媚,太子湾的樱花让人沉醉。”余光中风趣地把夫人称作“女儿”:“我们家有五个女儿,就我一个男人,我这次是带着最大的女儿(夫人)来西湖旅游了。”

《乡愁》是淡淡的
念时一定要低调
    余光中给浙大学生带来的第一堂课,讲的是“美感经验之互通”。余光中为大家吟诵了苏轼的诗歌《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是鸭不是鹅?难道苏东坡对鹅有偏见?”余光中淡淡地说,“很简单,因为苏轼这首诗所描绘的对象只是一幅僧人惠崇笔下的画作,画作中的内容被形象化地融入了诗作。这首诗并不是苏轼的直接经验,而是来自于图画中的间接经验。这就是艺术门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典型例子。”
“我的演讲就像女人的超短裙,以短取胜。”余光中现身说法,“这就是比喻和想象力。”余光中还举例说,“我看到很多人在西湖边打麻将,这也不失为一项好事,就像蛙式游泳一样的。”
    余光中最后还为大家朗诵了他的《乡愁》,“有很多人朗诵过这首诗,有人把它朗诵得很悲壮,到了凄厉的程度,其实完全不必嘛,这是淡淡的哀愁。”余光中动情地说:“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想到我的母亲和我的妻子,那时我的母亲去世了。想到了祖国,我的故乡,隔了一层海峡,等到40多年后的1992年我才有机会回来。”余光中说他写《乡愁》的时候是1971年,才40多岁,“那时候两岸看不出有任何转机,所以念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低调。”
    余光中浅浅地吟唱起来,念完最后一个字后,他说:“今天,很特别,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
    台下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范我存女士笑着,热泪盈眶。
 
来源:钱江晚报 本报记者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