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史络点乾坤 望切寄深展哲思——记“浙大东方论坛”学术讲座梁鹤年教授专场
发布时间:2011-10-21 浏览次数:2112
“大家能看清黑板上的字么?”梁鹤年教授把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写在黑板上,以这么一句贴心的问候,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这就是10月19日晚“浙大东方论坛”第八十五讲学术讲座——“先贤智慧与城市规划”的温馨开场。是的,亲切、自在、睿智,是梁教授给浙大学生的第一印象。
梁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1973年离开香港,先后到美国和英国求学,学习西方的规划理论知识,以求“洋为中用”。但在英国求学期间,他开始反思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发现西方的理论并不能为我们中国所用,即“洋为洋用”“中为中用”。他开始建立只有“中为中用”才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观点。之后的求学中,他通过观察“洋为洋用”的具体途径,来思考如何“中为中用”。
“来同学,帮我个忙。”梁教授在演示睁着两只眼睛对准两支笔的笔尖是多么容易后,微笑着邀请了一位前排的同学协助他。他让大家清楚地看到,原本那么简单得一件事,在蒙住一只眼睛后却很难完成。
梁教授通过现场这么一个生动的实验,向大家说明了中西方人在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时存在的差异。他形容西方人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能把事物看“清”;而中国人是用两只眼睛看世界,能把事物看“全”。

接着,梁教授着重从历史的语境中去阐述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他认为每个文明都在追求两样东西: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质量。犹太教与基督教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两者信仰的是“唯一真神”。而希腊人和罗马人都在追求生活的质量。希腊人为西方带来了理性,罗马人则带来了秩序,两者共同寻求的是“唯一真理”。但当时的“唯一真神”与“唯一真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直到中世纪欧洲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黑死病后,人们开始对“唯一真神”产生怀疑,反思“唯一真神”是否真的就等于“唯一真理”。发展到后来,人们只信仰自己心中的“唯一真X”。这样的“唯一真X”与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想结合,形成了西方人思维中的“排他性”。
然后,梁教授阐述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理念与价值。当时出现了两种思想:一是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观点。该观点强调了作为实体的人与其思想或反思这一本质的必然联系,以此为前提,他进一步提出了“天赋理念”与“广延”的概念,由此演变而来的是一种追求公平的“泛人主义”。二是英国人洛克的“经验主义”,洛克在认识论层面上提出了“白板说”,着重强调了个人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一种追求效率的“个人主义”。这种 “天赋观念”与“白板说”的矛盾就演变成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梁教授进一步提出疑问:难道中国要发展,也需经历这段历史,也需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案是否定的。西方20%的人口却拥有80%的资源,加上通过各种手段完成的资本累积,让他们有时间,有资本去争辩“公平”和 “效率”的问题。而我们却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和而不同”,如何利用中国的思维让“公平”和“效率”统一起来。

梁教授形象地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把别人的皮肤当作自己的衣服穿。当发现不合适的时候,我们却迁就别人的尺寸来改变自己的身体,如同削足适履。”最后,梁教授以三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结束了演讲:If I am not for myself, who is for me?If I am only for myself, what am I? If not now, when?这其中饱含的是他对新一代学子的深切期望。
提问环节中,梁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包括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创新与模仿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社会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共同承办,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杨建军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梁标荣/文 余杨伟/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