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舞姿接轨传统与现代 悠扬昆曲唱响故土和海外——白先勇先生解谈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1-11-25 浏览次数:1422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是那处曾相见,想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11月23日晚,柔漫悠远、抑扬顿挫的水磨声腔飘荡在国际会议中心225室内,缠绵婉转、淡雅入耳。继2004年之后,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制作人、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再一次走进“浙大东方论坛”的讲台,把昆曲带入浙大校园,同年轻学子们分享他的文化梦想。
众所周知,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有着近六百年的悠久历史。白先勇先生指出,在将古老的戏曲搬上现代舞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这既是戏曲创作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延承文化的关键所在。对此,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采用了尊重古典,又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制作原则,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又合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让这个古老曲目在现代舞台上绽放了力量和光芒。
由此,白先生也联想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拥有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19、20世纪西方强势文化席卷全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日渐式微,振兴民族文化,追赶西方先进,曾是潜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伟大愿景。传统是世代累积下来的人类遗产,传统需要流动,需要有新血液的注入,否则它就会枯萎凋零,白先生认为,实现传统文化复归的着眼点,就是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意义。
据悉,青春版《牡丹亭》自创作至今,已在海内外,国内外等多个地方进行了近两百场巡回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堪称文化界备受瞩目的事件。其恢宏的架构,曼妙的舞姿,华丽的辞藻不仅令国人爱之欲深,还赢得了外国人的敬重和赞叹。“这可能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伟大的歌舞剧,因为那些诗词被这些天才演员唱活了,从中还可以看到戏曲里的道学”,“昆曲的成功,也让我们对我们的传统和文化有了更多的信心”……来自不同文化生态中的观众如此评价着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和演出,她已经超越文化和语言的阻隔,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最后,听众就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制作以及其中折射出的文化意义等问题与白先勇先生进行了广泛交流。讲台上70多岁的白先生依然年轻,依然充满活力,正如本场讲座主持人——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楼含松教授所说,白先生也是“青春版”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请白先生签字,并合影留念。
本次讲座是“浙大东方论坛”第九十讲,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人文学院共同承办。
(文/肖军霞 图/余杨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