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一人生——记荷兰脑科学研究专家Dick Swaab教授专题学术演讲
发布时间:2011-12-06 浏览次数:2685
11月23日晚,阿姆斯特丹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荷兰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脑研究所所长、被誉为“脑研究教父”的Dick Swaab(迪克•斯瓦伯)教授应邀作客“浙大东方论坛”,在紫金港国际会议中心为浙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大脑决定了一切?——关于个体差异和道德选择的脑科学研究》的精彩演讲。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包爱民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并担任斯瓦伯教授的翻译。
讲座伊始,斯瓦伯教授明确提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潜能和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背景、母亲子宫内的发育以及出生后早期的大脑发育决定的。人脑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由突触连接而形成庞大的神经网络。大脑产生意识,正如肾脏产生尿液。意识的产生也和调取脑内存储的记忆密切相关,记忆的过程表现在大脑内神经细胞活动、神经突触连接强度及数量的变化上。因此,意识是客观的。斯瓦伯教授提出的这一观点挑战了“意识是主观的”传统看法,令听众耳目一新并发人深省。
接着,斯瓦伯教教讲述了大脑的性分化过程。他指出“性别身份是当我们还在母亲子宫内的时期就已经形成并终生保持不变的特征”,它并不是后天习得的或者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性取向也是先天形成的,同性恋是生物学多态性的一种。这种多态性表现在大脑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差异。多年来人们尝试大量方法试图“纠正”同性恋行为,所有手段都显示无效,这也证明了人类的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斯瓦伯教授还指出,人类的攻击性和其遗传背景、体内的雄激素(如睾酮)水平有关。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是道德感的载体,是抑制我们冲动性行为的关键脑结构。人类到24岁左右前额叶皮层才发育完全。青少年由于睾酮水平激增而刺激大脑,导致攻击性犯罪行为的增加,而随着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成熟,这些攻击性犯罪行为在20-24岁之后逐渐减少。同时,斯瓦伯教授进一步指出,前额叶皮层受损的患者缺乏道德感、同理心,易发生冲动性犯罪行为。据此,斯瓦伯教授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这些罪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的司法机构对他们的惩罚手段真的能达到有效遏制社会犯罪率的效果吗?对于成年罪犯者,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年龄是否应该推迟到24岁以后?
此外,斯瓦伯教授还指出,宗教信仰并不是个体的“自由”选择。灵性感受或者宗教体验是由决定大脑神经递质传递的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决定的。出生后的早期发育阶段,受家庭影响,父母会将宗教观念灌输到孩子的大脑中,而大脑的某些脑区(如颞叶),又特别容易在刺激下激发灵性或者宗教感受。圣保罗、圣女贞德等人的“神秘宗教体验”与史实记载中他们的颞叶癫痫发作有关。而摩西、穆罕默德等人在深山中“获得神谕”、“见证神明”则是由于大脑在缺乏外界信息输入时自我激活而制造信息。当颞叶的一些脑区兴奋时——它们是产生宗教体验的地点——就按照大脑既往所获得的宗教“知识”而分别产生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有关的灵性体验。
最后,斯瓦伯教授总结说,WE ARE OUR BRAIN(“我即我脑”)。他引用中国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观点。他指出,由于大脑发育的极其复杂性,在发育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我们的社会群体中总是有一部分人“运气不好”,例如,智力发育迟钝,或者患上神经精神疾病。他呼吁社会关爱这部分群体。
在自由提问环节,热情求知的听众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踊跃提问,与斯瓦伯教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为“浙大东方论坛”学术讲座第八十九讲,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承办。
(文/ 朱琼彬、王兆品 图/ 余杨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