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第三届启蒙思想研讨会暨纪念休谟诞辰300周年学术论坛举办成功

发布时间:2011-12-14 浏览次数:1852

 

 

20111126-27日,“浙大东方论坛”第十五次学术会议——第三届苏格兰启蒙思想暨“纪念休谟诞辰300周年”研讨会在杭州顺利举办。此次会议有四项专题讨论,第一个主题围绕两位最重要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和斯密进行主题报告和讨论, 第二个主题围绕苏格兰启蒙时期的思想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影响等作了探讨,第三个主题围绕启蒙与中国展开,第四个主题围绕启蒙作家经典著作的理解和翻译展开。

关于休谟斯密思想的研究,各位报告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全喜教授以“说不尽的休谟”为题,高屋建瓴地对这位“活在现代的思想家” 进行了总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张正萍博士后阐述了她对休谟效用理论的独特见解,并将休谟的效用理论与现代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异同进行了辨析。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程奇奇博士从一个自然主义者的角度对休谟关于知觉性质的论述进行了解读。浙江大学张江伟博士通过对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相互同情的愉悦”这一观点的详细阐释解析了斯密的同情理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康子兴老师从现代自然法的思想脉络出发,对斯密独特的“自然法理学”和“文明社会”起源论进行了细致解读。

关于苏格兰启蒙思想、历史背景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有非常强的发散性。华东师范大学周保巍老师通过对NecessityAppetiteLiberty这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对现代早期的“勤勉”观念与“勤勉”话语作了一个概念史分析。浙江大学苏光恩博士将的18世纪备受争议的伯纳德·曼德维尔放在从霍布斯到卢梭这一自然状态学说整体变迁的背景下,考察了曼德维尔的人性理论和自然状态学说。浙江大学孙于慧博士多角度考察了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特别是休谟和斯密对麦迪逊的深远影响。

18世纪的启蒙任务并未完成,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下的中国面临的问题或许都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发。南京理工大学朱宪辰教授从现代经济学视角给出了一个分析制度延续与变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框架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独特社会现象和启蒙运动进行了解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首先指出当前需要一场新的启蒙,以唤醒纳税人的权利意识,以此推动政治改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著名独立学者姚中秋则尝试通过对周易“蒙”卦的义疏,揭示出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启蒙观,并将之视作“多元而节制的启蒙”。

18世纪启蒙思想进入汉语语境需要做大量的译介工作。值休谟诞辰300周年,北京启真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启真馆)适时组织国内年轻学者以更为现代的语言重新翻译了休谟的所有论说文。新版休谟论说文集的译者之一南昌航空大学马万利教授介绍其翻译原则:信而不泥,达而无痕。针对斯密的主要著作《道德情操论》现有中译本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浙江大学《道德情操论》翻译小组组织者罗卫东教授就该翻译小组的前期翻译工作向与会者进行了介绍,并希望通过对斯密的学术性翻译推动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形成某种学术翻译的标准和规范。

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的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及年轻学人参加,他们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此前,浙江大学出版社和启真馆已结合“启蒙运动经典译丛·苏格兰系列”和“启蒙运动研究译丛”的出版,联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举办了两届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研讨会,并获得了圆满成功。与前两届相比,这一届最大的变化是年轻学者显著增加,这也意味着苏格兰启蒙思想目前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国内学界对启蒙思想特别是苏格兰启蒙思想的认识也将更全面和深入。

 

(文/张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