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文系“启真•月光书会”第八期活动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1-12-25 浏览次数:1520

 

1220晚,中文系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徐亮教授走进中文系 “启真·月光书会”第八期活动现场,为我们深入解读了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晚年代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题和俄国著名评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此次书会活动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和文艺学研究生党支部联合承办。

 

老师首先以读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观感:“神秘而真实”,并由此引出了对巴赫金著名的复调理论的质疑。在巴赫金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不是被描述的客观对象,而是一个思想体,每一个思想的主体都是自在自为的,绝不是证明作者看法的材料。众多主人公体现了不同的思想,他们之间没有主宰性的力量,从而在作品中形成对话关系,类似于音乐的复调结构。因此作品中的思想是生成中的、未完成的、可争议的。巴赫金的对话和复调理论在文艺理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但老师的疑问是:巴赫金“众生喧哗”的复调理论真的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理论的准确把握吗?

老师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释读。老师指出,巴赫金强调对话性和多样性掩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主音。《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虽然有众多的对话和各种矛盾的思想,但是其中的主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探讨上帝的存在问题。阿辽沙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主角,然而他恰恰是全书中对话最少,内心分裂和争斗最少的人物,也就是最不典型的对话式主人公;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要通过这个人物来说明上帝存在于爱之中。因此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证明上帝不存在会使人陷入困境,但同时也证明了上帝是人们所真正需要的,上帝极其有能力赐人以幸福。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关系、巴赫金复调理论对纪实类新闻中的启发、上帝之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联系等等。

窗外是寒冷的冬夜,书会现场却温暖无比、其乐融融。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大师的思想,也学会了批判性地去看待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书会在充满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撰稿:李俐兴   摄影:艾则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