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明珠 人间西湖——从申遗成功看西湖文化景观的普世价值
发布时间:2012-02-23 浏览次数:1421
“2011年6月24日,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们的西湖文化景观仅用了15分钟的时间就打动了21个国家的专家和官员,成功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2月21日晚,中共杭州市委副秘书长、西湖申遗办公室主任王水法先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与浙大学子们重温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当晚,王水法先生作了题为“西湖文化景观的普世价值”的精彩学术演讲,为听众讲述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始末的别样精彩与传奇。
讲座中,以西湖申遗成功为背景,王水法副秘书长详尽地阐述了西湖文化景观中展现的普世价值,并交流了申遗成功的经验。他指出,申报的世界遗产必须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有效性。“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特征、“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西湖十景”和周边文化史迹、历史遗址等基本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大量记录西湖的变革与发展文献资料、诗词画作呈现了西湖真实的一面;西湖文化景观得到有效的整治和管理,并受到国家和省市法律法规的保护。王水法副秘书长还指出,西湖征服世界靠的是“价值”,“美丽的不一定是遗产,而遗产总有它美丽的地方,这就是文化之美。”西湖景点体现出的文化美,精致美,典雅美以及归宿美,让中国传统之美成为普世价值,以此打动了国际专家,征服世界眼光。
王水法副秘书长特别强调,西湖“申遗”的成功并不是结局,遗产保护是无止境的。西湖成为世界遗产后,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有很多疑虑。比如景区交通问题,游客分流问题,城市房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水质保护问题,城市侵入问题等等,都亟待我们去积极探索和认真思考。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关注和重视,在西湖申遗成功的第一时间,就向全世界作出了“六不承诺”。这一做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申遗观。尤其是“免费西湖”模式,成为各地纷纷效仿的样板。
王水法副秘书长特别强调,西湖“申遗”的成功并不是结局,遗产保护是无止境的。西湖成为世界遗产后,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有很多疑虑。比如景区交通问题,游客分流问题,城市房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水质保护问题,城市侵入问题等等,都亟待我们去积极探索和认真思考。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关注和重视,在西湖申遗成功的第一时间,就向全世界作出了“六不承诺”。这一做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申遗观。尤其是“免费西湖”模式,成为各地纷纷效仿的样板。
在将近一个半多小时的演讲中,王水法副秘书长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得全场听众不时地给予热烈的掌声。他引证古代文人的诗词,史实传说,以及自己作词的“人间西湖”这首歌曲向大家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开拓大家的眼界。演讲中,王副秘书长不时穿插在西湖申遗中体悟到的一些人生哲理,引起听众的共鸣。
互动交流环节,听众就围绕西湖申遗的过程及未来提出了一系列精彩的问题,王副秘书长用认真且幽默的语言给予大家深刻而又切合实际的回答,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互动交流环节,听众就围绕西湖申遗的过程及未来提出了一系列精彩的问题,王副秘书长用认真且幽默的语言给予大家深刻而又切合实际的回答,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西湖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个世界遗产,是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的魅力用言语是说不尽,道不透的。通过本次讲座,大家对于西湖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不仅领略了她的形象之美,更加体味了从她的形象美之中散发出来的文化内涵。
本次讲座是“浙大东方论坛”学术讲座第九十五讲,由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锦炎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是“浙大东方论坛”学术讲座第九十五讲,由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锦炎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徐琼瑶/文 方志伟/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