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中文系教工支部承办的“启真学术沙龙”第18场在西溪校区举行。本次沙龙的主讲人为中文系青年教师陈玉洁老师,题目是“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中文系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博士生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陈玉洁,2007年6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刘丹青先生,现为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语言类型学与句法语义学的研究。出版专著《汉语指示词的类型学研究》,并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项目,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和法国社科院进行合作研究。
沙龙伊始,陈玉洁老师就明确指出汉语是一种有特色的语言,并从汉语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出发,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汉语的类型特点。陈老师首先指出语言学与汉语的关系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该建立一种适合汉语特征的语言学。接着,陈老师比较了“适合汉语特征的语言学”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可以借鉴语言研究的各种模式,确立汉语特征,建立合适的研究体系;而后者与别的语言学都不一样,它根据汉语的特征,寻求一种独特的研究模式,并从正反两方面驳斥了汉语研究的“中国特色论”。语言的重要功能是交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要建立一个独特的语言理论,离不开对语言进行基础研究的平台。即使假设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两个问题也难以忽视,一是语言内部的差异问题,如汉语各方言间区别就非常大;二是语言之间存在的相同之处。因此,陈老师认为应该创立新的、具有广泛的语种适应度的语言学理论,并建议我们多读书,多思考,对待不同观点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盲从权威,也不要轻易批判一种观点。
最后,就目前多数语法书上对汉语特点所下的定义,陈老师详细地论述了现代汉语的类型特点。一般的语法书都将汉语的特点定义为: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主要通过语序、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陈老师认为这种说法不够严谨,她从形态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出发重新考察了汉语的特点,进而指出了汉语的类型特点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传统的形态学,即构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结构和词的意义,一般分为派生形态和屈折形态两种。派生形态研究不同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语言成分构建词汇项的方式。屈折形态研究一个词语根据它所承担的语法功能所采用的形式。在印欧语言中,语素的组合成分主要包括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两部分。黏着语素用派生功能来构词,是一种构词语素;同时它也表达相应的语法功能,是一种构形语素。可见,形态学研究词语的内部构造,主要是语素如何构词。实语素和实语素相结合的复合构词法通常归词汇形态学或词汇学处理,不是典型的形态研究范围。而汉语的构词方式在书写上通常表现为自由的实语素的组合,因为汉语语素与汉字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发音和书写中,形成语法范畴的成分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与书写单位,这往往被认为属于一个独立的词,而不是形态形式。其实,黏着语素在汉语中是存在的,如“子”、“儿”、“头”等,它们都能预示词语的类别,是一种派生手段。通过对“着”、“了”、“过”等虚词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的分析,陈老师指出汉语中的这些虚词和形态学中的屈折语素的区别仅在于书写上没有附着于一个词干成分,不被认为属于词的一部分,但语音上轻而短,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因而具有一定的黏着性。并以话题为例,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的句法类型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进而提出汉语的特色在于其凸显性,而非唯一性。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语言理论的建立必须具有广泛的语种适应性,这也是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
在沙龙接近尾声时,陈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法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全面地介绍了欧洲的风土人情和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对于立志于继续求学深造的同学,陈老师也建议他们关注海外的学术研究的信息,鼓励他们报考国外的高校。参与本次沙龙的同学们不仅重新认识了汉语的类型特点,获得了看待问题的新角度和新方法,也开阔了视野。之后,陈老师详细解答了在场学生所提的问题,并就个别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沙龙在热烈的探讨氛围中圆满结束。
(摄影、撰稿:陶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