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成功举办“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座谈讨论会

发布时间:2012-11-01 浏览次数:2628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更好的在十八大召开前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莫言获诺贝尔奖的意义,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现当代文学第一党支部、团支部合办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座谈讨论会于20121026日下午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此次座谈会得到了人文学院和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的专家学者加入座谈会,拓展了会议的讨论视野和学术含金量。

此次会议由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刘杨主持。会议伊始,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吴秀明教授、黄健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吴秀明教授从诺贝尔奖的评奖体系和文学史视野出发,重点谈了莫言作品的翻译问题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文化取向问题,对于莫言小说中的神秘、狂放、自由、潇洒等中国元素予以肯定,对其得奖亦做了理性反思,提醒大家避免文化自恋。黄健教授从莫言的文学创作出发,对于莫言将目光聚集在人性维度,展现人生苦难的艺术价值给予高度肯定,对于其达到的人性深度给予赞扬,并结合其具体创作对莫言作品所能给读者带来的语言阅读和心理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自由发言阶段,浙江大学姚晓雷教授对莫言作品中的民间立场和文本正气进行分析,指出莫言近几十年一直受关注的现象背后隐含着的作品价值;浙江科技学院赵卫东教授认为莫言的文学成就代表了50年代作家所达到的新的高度,《蛙》是莫言创作的新突破;浙江工商大学郭剑敏副教授认为莫言的创作贴近百年中国乡土的本身,其获奖表示当下二十年纯文学日趋边缘化的趋向会有所改变;浙江大学陈力君副教授从当下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和好文学的标准是什么两个问题入手对莫言作品中的精神原乡和民族气质进行了分析;浙江工业大学张晓玥副教授认为莫言的胜利是人的文学的胜利,是世界关于中国文学认知的变化,同时对当下文学现状有所反思;复旦大学张勐博士对莫言的《蛙》做了症候式的阅读,分析了《蛙》中跨文体实验和人物设置所隐含的迎合诺贝尔奖的痕迹以及文本断裂中反映出的创作者内心的矛盾;浙江大学博士后张广海从民众、民族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期待入手,以泰勒的文化理论,分析了国人对于西方话语反思背后的认同,以及对于被承认和接受的期待。

与会来自各专业的研究生也纷纷在讨论中适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整场会议既有充分的学理探讨,又有激烈的争论,充分体现出浙大师生和专业同行对此问题的关注,为各位专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讨论平台,也使各位的研究生有了一次学习机会。

这次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座谈讨论会在十八大前夕举办,作为对党的十八大的献礼,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与党、团支部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状的人文关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文/刘扬 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