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话语、历史与文化:比较视角中教育变革”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2-11-12 浏览次数:2252

 

11月4日,由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外语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话语、历史与文化:比较视角中教育变革”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顺利举行。原定规模为三十人的小型研讨会吸引了多达八十余位来自教育、外语、人文等各个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参加,同时还有在杭其他高校的多位青年教师专程前来参与。研讨会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课程与教学系Popkewitz教授、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文军副所长、外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吴宗杰所长共同主持。

研讨会于上午九时开始,首先由主讲嘉宾Popkewitz教授做了题为《比较研究的悖论:对他者排斥与驱逐》的演讲。Popkewitz教授分享了他关于“比较教育的难题:对非西方区域的西方化”,“比较研究,启蒙运动和现代性的反思”和“理性之理性:一种研究方法”等议题的重要观点。他用鲜活生动的事例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为何对概念、理性和语言的研究都同时是文化的议题和历史的节点。他以杜威为例,阐释了对关键人物符号意义的社会建构,分析了对“杜威”的解读是如何内嵌了新教传统、美国例外论、科学作为一种救赎的叙事等意识形态元素的。他提醒大家,当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我们需要时刻意识到所有的思考都与文化相关联,要理解所有事物是如何相互关联为一个整体的,并意识到无论怎样尝试摆脱自己的文化心理态度,研究者总是不可避免被困其中的。他的深刻见解在与会者当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在Popkewitz教授的主题发言之后,研讨会的四个主题单元依次展开,16位发言人围绕着“中国本土教育”、“文化之间”、“跨文化视角下的教育”和“历史思维与教育”这四个主题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分享各自的观点。每人的发言时间为十分钟,当每个单元的所有发言结束后有二十分钟的开放讨论。

第一个单元中外语学院的程大志老师、傅政副教授、博士生钦白兰和余华分别以《本土批判教育学与儒家教育复兴》、《一所现代“英华学校”的中国本土化》、《景观与坊巷中的教育空间解读:基于地方志的话语分析》和《苗寨中本土知识传授》为题,分享了各自对中国本土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中国本土教育的勃勃生机并对蕴含其中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关键问题进行反思。其后的开放讨论中,Popkewitz教授指出当我们在探索“本土”概念之时,需十分小心谨慎,要能意识到自己在试图重新发现过去的时候是否重新创造了“过去”,因为“过去”总是嵌于现在之中,我们要注意文化的本质,注意我们生活于怎样的世界之中。

第二个主题单元主要关注点在文化与教育上,外语学院的赵红琴副教授和博士生韩春燕,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何珊云博士分别作了题为《身份教育:“我们”与“我”之间的写作范式》、《多元化作为变革动力:发展教师学习的制度文化》和《后现代电影与城市生活美学教育:提高中国大陆媒体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的演讲,这些议题引起了与会听众的广泛兴趣,大家就如何重思教育领域的一些观念和概念的文化意涵,重思我们在课堂空间中的角色和身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下午一点半,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文军副所长的题为《当Elois遇到Morlocks:残酷现实中的课程研究角色再思考》的报告开启了下午的对话和交流。围绕“跨文化视角下的教育”这一主题,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浙大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刘美兰,课程所博士生高淮微,上海海事大学李靖博士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研究》、《波兰基础教育转型研究》以及《世界主义,前沿与改革后的英语课程》。其后的开放讨论环节中,与会者就理论研究如何应对实践挑战,语言又如何限制了我们的存在和思考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Popkewitz教授关于人文社科学者的工作有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难达至善却又努力不止的隐喻式洞见,鼓舞了在座的很多青年研究者。

在简短的茶歇后,最后一个单元中,与会者尝试从历史的视角探讨教育问题。跨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宗杰教授的发言,《中国历史思维的教育话语转向》强调了教育研究中的历史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的局限,将过去与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刘徽副教授的《中国当代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概念史的视角》、屠莉娅博士的《二十世纪中国课程研究范式转型》、博士生王文智《课程史的历史:中国与美国的不同视角》全都围绕着如何对课程研究的进行历时性的历史反思这一问题展开,外语学院博士生张迎春的《从经世济用到实业救国:传统教育话语断裂分析》也同样关注教育话语分析的历史纵深。在讨论环节中Popkewitz教授再次强调了教育和课程研究当中历史视角的重要作用,教育变革不只发生在系统和组织层面上,思维方式同样在不断演变。历史探究能帮助我们打开教育研究和课程研究中的黑箱,去检视和思考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说,历史一种建构记忆的方式。

伴随着交流的延续和智慧的碰撞,研讨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研讨会促进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反思相同的思想议题,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穿越古与今的时间区隔,跨越国与国的地域疆界,推动对自身的思维局限进行反思。所有与会者都认为这是一次十分珍贵的机会,在一天的时间里开展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他们都期盼着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撰稿:屠莉娅 王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