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基督宗教研究首届年会在济南召开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基督宗教研究首届年会”于2012年11月23-25日在济南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宗教学会指导,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合办,来自全国各科研机构的7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宗教学界为了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的“文化强国”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和纲领性部署而召开的,旨在深入研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倡导中国宗教团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增强中国各宗教团体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出大力,为国家的文化安全作贡献。
会议由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志成教授主持,王晓朝教授和傅有德教授致欢迎辞,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教授代表中国宗教学会致辞。与会代表们围绕“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建设”、“宗教哲学、神学与比较宗教学”、“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中的基督宗教”、“全球宗教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等四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在“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建设”这一场主题讨论中,代表们就基督教融入中国文化的方向、中国宗教及宗教研究在文化强国中的积极作用、基督教介入公共领域的方式、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政教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王晓朝教授认为,自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基督宗教本土化、本地化、本色化的问题有过大量讨论,而对基督宗教中国化的问题讨论相对较少。他认为,基督宗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在理论上已经基本说清、在实践中已经程度不同地达成、而在一般信徒和社会公众的认识中仍然模糊不清的问题。基督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必须中国化,必然中国化,必定中国化。基督宗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已经在中国扎下根,已经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已经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已经中国化。当前人们思考这个问题应当向前看,把重点放在基督宗教的“深度”中国化上。张新樟副教授认为,宗教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主张互相提升,避免互相歧视。在宗教复兴的时代,各种宗教必须经受得起无神论的洗礼,才能避免怪力乱神,体现真正的宗教性。左芙蓉教授探讨了中国宗教及宗教研究在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宗教哲学、神学和比较宗教学”的这一场讨论探讨了吕巴克、尼撒的格列高利、奥古斯丁、迈蒙尼德、施莱尔巴赫、潘能伯格、拉纳、科布、唐·库比特等古今神学家的神学思想,对《七克》、《马太福音》、《阿摩司书》、《弥迦书》等中外经典进行了经文辩读,对先知与圣人、自律与神律、哲学与宗教进行了比较研究,广泛涉及圣经批判、宗教伦理、宗教哲学、比较宗教学的领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中的基督宗教”这一场讨论了中外历史上众多宗教文化现象、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基督宗教与中国传统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佛教中国化的启示等。其中涉及的东正教复活节的“圣火”奇迹之争、景教敦煌文献的真伪、苗疆圣地石门坎、康熙大帝与传教士的关系、佛教的不立文字的用意等众多议题不仅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也非常生动有趣。在“全球宗教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这一场专题讨论中,学者们从宏观层面描绘了当代世界诸宗教之间的关系,从宗教多元论、基督教的整合性转化理论、非实在论等理论出发对全球宗教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1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为适应我国教育、科技与文化发展需要而组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国内外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在各项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是该中心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化解张力,增强对话,减少误解,使基督教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合力也是该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次会议思考与交流了学术界基督宗教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实际行动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