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2012·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2-12-11 浏览次数:2158




 
 
 
2012年11月23-24日,由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2·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海外海西溪宾馆和西溪598宾馆隆重举行。
在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分化的大趋势下,研究文学经典是树立和坚守基本道德伦理和价值规范的途径。文学经典作为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各民族核心文化和情感纽带的体现,所承载的鲜明民族个性不会被时间淹没,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本次研讨会旨在更好地研究经过时间筛选而沉淀下来的文学经典,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团结学界同仁,加强我省学者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成绩。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有来自省内高校以及周边地区的安徽、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
大会开幕式由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浙江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吴笛教授主持。
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王益军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了精彩的致辞。王益军首先代表省作协党组书记赵和平和党组副书记郑晓林向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致以问候,并向这些年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同时肩负了繁重的学术研究任务,还坚信自己的文学追求,热心培养和早就文学新人,翻译大量文学名著的外国文学工作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王益军充分肯定了2011年我省外国文学翻译、专著和评论等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希望我省外国文学工作者能一如既往,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为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和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毛信德教授也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毛信德教授回顾了学会筹建和正式成立的历史。他认为,学会是一个平台,为我省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高校教师、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以及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他还充分肯定了第一届学会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的工作。他说,我们每年开一次会议,每两到三年出一本论文集说明我们的团体是生龙活虎地存在着,是在热气腾腾地活动着。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校长彭少健教授;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德明教授;浙江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王英姿女士;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殷企平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蔡玉辉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主任、书记王其全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蒙兴灿教授;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章汝雯教授;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郭兰英教授;浙江日报社高级编辑、翻译家文敏女士等外国文学界专家学者。
大会第一场主题会议由吴笛教授主持。在研讨会上,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殷企平教授抓住“经典性”和“经典化”这两个概念,探求对经典化的研究走向“去经典化”的极端的原因,即混淆了经典化和经典性这两个概念,并忽略了经典性的存在,忽略了文学作品审美维度的重要性。浙江工业大学毛信德教授论述了外国文学教学与人类文明的传播之间的关系,认为外国文学教学直接关系到向我们的大学专业学生传播人类文明,涉及到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必须提高外国文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教育水平。安徽师范大学蔡玉辉教授从严谨的诗歌翻译和细致的文本分析入手解读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G·霍普金斯“黑色十四行”中的“黑色”隐喻。
大会第二阶段主题发言由杭州师范大学项晓敏教授主持。浙江理工大学张建宏教授对莎士比亚的音乐观及时代特性进行探讨,认为莎士比亚音乐观的核心为乐理即人文,即天道。随后,浙江财经学院的章汝雯教授探讨了近年来国内“托尼·莫里森”研究热的成因,认为这种热潮体现了国内对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黑人女性文学、政治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角度的研究趋势。浙江大学张德明教授从悲剧这个剧中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贵族文化意识出发,对莎士比亚复仇的延宕问题作了新解。浙江财经学院姜岳斌教授则对希腊商业神赫尔墨斯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稍作休息后,下午的会议分两个分会场举行。第一分会场由浙江大学张德明教授主持,以主题发言为主,结合自由发言。浙江师范大学王生国教授以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等三部作品为依据,引入空间诗学的理论,解析作品中呈现的伊斯坦布尔形象。宁波大学芮渝萍教授分析了美国作家辛顿《局外人》中的青少年话语,探讨了青少年话语的文学价值、社会学意义等。浙江理工大学蒙兴灿教授通过对胡适翻译的研究,揭示出翻译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再造文明的功能。中国计量学院郭兰英教授从译者、译场与译境对夏衍早期(1927-1948)的翻译成就作了研究。温州大学的李包靖副教授呼吁文学研究要遵照艺术感知规律,扎扎实实从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出发,与文学作品建立起有机联系,洞鉴艺术的奥秘。
主题发言后,部分学者就自己近期的关注的学术问题展开了自由发言。
第二分会场在安徽师范大学蔡玉辉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非常热烈的研讨。首先,江西财经大学杨莉教授用约瑟夫•福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对庞德的诗歌及诗歌创作理论进行了解读,指出空间性是庞德诗歌的一个主要特征。安徽师范大学韦虹教授从后殖民理论出发,对乔伊斯小说《伊芙琳》中的孤独少女伊芙琳进行阐释,认为乔伊斯是在用伊芙琳这一人物面临的家庭伦理问题映射爱尔兰的移民潮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主题发言后,与会代表围绕“阁楼上的疯女人”这一文学人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到长子继承权问题,妇女的社会地位与诸多政治文学话题。与会者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蔡玉辉教授用24个字对分会场的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概括,即典型引入、众人参与、论证充实、引证广泛,而又不失文本解读。
研讨会召开,不仅为与会代表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平台,也为代表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因此,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进一步推进文学经典研究的深度、拓展文学经典研究的空间大有裨益。
闭幕式后,与会代表在西溪·海外海宾馆举杯共祝浙江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事业以及浙江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的美好明天。研讨会在这秋意盎然、久雨放晴、银杏金黄、花朵重绽、地铁初通的特别的日子里圆满落幕。

                         (撰稿、摄影: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