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西域文化的神秘面纱
12月13日下午,我校西溪校区邵逸夫艺术楼A座201教室里人气满满。一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来自新疆龟兹研究院的台来提·乌布力副院长和苗利辉教授的演讲。两位演讲者此次是应我校艺术系和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邀请,为我校师生介绍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龟兹石窟艺术和佛教的相关问题。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繆哲老师和谢振发老师参与了演讲后的对话,繆哲老师主持了这次讲座。
首先,台来提·乌布力副院长作了题为《龟兹石窟中的古文字》的演讲。他从十八世纪上半叶再次发现龟兹石窟中的文字说起,介绍了在考古资料比如壁画榜题、洞窟内外岩壁上的题记、出土文书中保存的古龟兹流行的语言和文字。在展示丰富的图像资料和翔实的史实之后,台来提副院长又从龟兹学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龟兹石窟内容的系统著录,龟兹地区文物普查的完成,各国所藏龟兹出土文书以纸本和数字化形式的大量公布,都为今后的龟兹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今后的龟兹研究更应当走出学科的独立分野,努力推进跨学科的集体合作研究。将来要努力推动进行龟兹石窟保存的龟兹文、汉文、回鹘文等各种文字题记的调查、解读、研究,希望对龟兹石窟的内涵与年代、龟兹古代佛教社会、龟兹王国军政体制与基层社会等问题,做更加深入的综合性研究,以期推进龟兹学的整体进步。
随后,苗利辉教授作了题为《龟兹佛教的东传及其影响》的演讲。苗教授说道,龟兹佛教对中原佛教的影响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方面是一些佛经是以西域的龟兹语经本为中介翻译的,龟兹语充当了中介。另一个方面是一些龟兹僧人和居士带佛经前往中原或参与译经,传播教义,涉及范围包括信仰、伦理道德、哲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苗教授特地介绍了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摩罗什在佛经翻译组织方式和原则对中国以后的佛经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从鸠摩罗什开始,佛教译经正式被作为封建国家的宗教文化事业,由国家提供资金,组织人力。另一方面,他对印度佛教的经论进行了较为接近原本义理的的译介,并且考虑中国读者的接收,所译经典“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从而使中国人能够了解纯粹的印度大乘中观学,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脚步。其译文系统深入浅出,得到广泛传播,刺激了当时佛教义学的发展,为隋唐以后中原佛教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龟兹佛教东传对中原佛教的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佛教艺术。龟兹地区目前保留的佛教艺术主要保存在石窟中。无论是从建筑、塑像特点、壁画特点上来看,古代龟兹地区吸收的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然后继续东传,这就使得佛教在向东传播进入中原的过程中,龟兹佛教的作用有所凸显,它曾给予中原佛教重大影响,可以说,龟兹佛教是佛教文化传播之路上的重要一环。
演讲后的互动环节是本次讲座的另一个亮点。两位演讲者内容丰富的介绍引起了在场听众对龟兹艺术与历史的强烈兴趣,多名听众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疑问,比如古龟兹文字的系统性如何?龟兹壁画是否有作者资料以及师承关系?壁画作品的历史年代大多在何时?龟兹和丝绸之路的关系如何?台来提副院长、苗教授、繆哲老师、谢振发老师做出了解答和回应。从这些问题中也可以体现出大家对龟兹以及新疆艺术和历史的了解尚欠更多深入的了解。因此两位来自新疆的演讲者对有兴趣研究龟兹文字、艺术和历史的同学表示了热烈诚恳的欢迎。
整场讲座气氛融洽,互动活跃,不仅为我校师生了解龟兹文化开辟了路径、扩大了视野,也为本次龟兹研究院和我校艺术系、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实质性合作活动开了个好头。讲座以语言和图像的形式向听众展现了龟兹文化的风采,而在14日下午14:00开幕的《龟兹古韵——新疆佛教壁画艺术再现》展览将为观众提供直观面对真实再现的壁画的良好空间。
(谢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