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浙江地方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2年12月20-22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浙江省历史学会、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共同主办的“传承与创新:浙江地方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紫金港校区启真酒店举行,海内外史学界、方志学界有关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八十余人参加会议。
21上午9时会议正式开始,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周谷平致欢迎辞,代表我校党政领导祝贺大会的召开,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张伟斌与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沈坚先后发表讲话。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孙竞昊主持开幕式。
上午大会主题发言一是浙江区域历史文化,卢向前主持,发言学者有陶磊“萨满主义与吴越文化”、陈国灿“宋代江浙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探析”、韩锴“浙江文化所务之“实”的内涵探微及其现代启迪,曹树基作评论。主题发言之二为浙江史志编纂研究,董郁奎主持,发言学者有余新忠“个人·地方·全面史:以族人法云禅师之故事为例的思考”、钱茂伟“20世纪90年代浙江史学研究:以专书为中心”、方先勇“章学诚方志学的现实意义”,鲍永军作评论。
下午的讨论会设两个分会场。A组讨论会有“浙江史学和文士”、“浙江地方制度和历史地理变迁”、“中外交流与浙江城乡社会”、“地方空间、经济与社会”四个主题。陈国灿、李学功、宫云维、龚缨晏分别主持。发言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阐释上述主题。包括何勇强:《水浒》中宋江征方腊的行军路线与杭徽通道的开辟”,龚缨晏:关于小白礁沉船的几个问题,陈志坚:《大德昌国州图志佚文及价值》,鲍永军:汪辉祖法律思想述论,苏辉:《萧山衙前出土仿古青铜盉上龙纹的渊源》,李学功:“海岛教案”——文化的排异与和合等等。陶磊、陈志坚、陈健梅、余新忠点评。
B组讨论会四个主题分别是“近代浙江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 、“民国时期浙江政治格局与社会变迁”、“地方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变迁”和“对江南史研究的审思”。梁敬明、丁贤勇、陆敏珍、徐立望主持。发言人有尤育号: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朱海滨:明代浙江城隍周新信仰成立考,曹树基:“在地”与“有机”的民间文书分析模式——以石仓账簿为例,清水浩一郎:近30年日本宋代江南区域史研究简介,孙竞昊:关于江南史研究回顾与展望的几个问题等。夏卫东、朱海滨、包诗卿、钱茂伟作精彩点评。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用新方法和新材料进行地域史的研究,在发现问题、收集处理史料和分析问题上功力深厚,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午5时,学术讨论顺利结束,浙江省方志办章其祥副主任主持闭幕式,梁敬明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
浙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而近代开埠以降,特别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几年里,浙江经济发展的奇迹也让学界重点关注区域历史文化传统。浙江地方史志的研究、写作和编纂具有悠久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遗产。同时,作为江南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浙江区域历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来的海内外中国史学研究中占据显要的位置。浙江大学把江南史研究列为一个重要的社科支持方向,孙竞昊、梁敬明正带领导着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从事江南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次研讨会上,浙江大学、浙江省地方志系统、省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有志于地方史志研究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在我校广泛、深入地研讨浙江地方历史与文化。这次会议为各界专家学者提供认识与进一步沟通的契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浙江地方历史与文化研究,推进江南史研究。同时,本次会议推动政府各相关部门、省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社科院、社联、杂志社、出版社、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的沟通协作,整合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资源,探索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合作,为浙江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
(文/江 略 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