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什么?佛教哲学如是说——记“浙大东方论坛”第114讲
谁都无法否认,人类乃至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时间”,然而“时间”究竟是什么?它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它从何处开始,又终结于何处?一千六百年前,著名的拉丁教父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曾写道:“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尽管“时间”的本质于人类而言至今仍是个迷,但这并不影响古今中外的伟大思想家对这一问题的孜孜探寻。其中,佛教哲学家在面对“时间”问题时,提出了诸如“刹那”、“劫”、“无量寿”、“十二支缘起”等一系列概念。那么,这些概念表达了什么含义?在这些概念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的生命指向?2013年4月12日晚,比利时根特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系主任、欧洲中国学学会理事巴德胜(Bart Dessein)教授作客“浙大东方论坛”,围绕着佛教哲学中的“时间”概念这一议题,从基本的“时间”的概念,古代重要思想对“时间”的看法以及佛教中的“时间”概念三个方面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思想盛宴。人文学院哲学系董平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并作精彩点评。
讲座伊始,巴德胜教授首先谈到“时间”贯穿于一切事物,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基本前提,其重要性显然毋庸置疑。但要了解这个前提本身却并非那么容易。至少就目前来看,对“时间”的看法不仅多种多样,且其中不乏相互矛盾之处。但是,不论哪一种看法均认为“时间”本身非常抽象,我们不可能离开事物或现象去谈论纯粹的“时间”,因此,需要从时间和事物的关系来理解“时间”。对此,巴德胜教授认为“时间”和事物的关系至少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时间”属于事物,也就是从微观的意义来说,这里的“时间”是个体性的“时间”,它将随着某个事物的消亡而终结;一是事物属于“时间”,即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说,事物的生灭变化是“时间”的组成部分,某个事物的消亡并不影响“时间”的继续。两者的区别只在于角度的不同,而角度的不同将影响到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看法,决定我们对生活的的态度。
接着,巴德胜教授阐述了古希腊、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的不同看法。在古希腊的思想家那里,最开始“时间”被视为是一种循环状态,之后随着神创世的观念提出,关于“时间”的看法逐渐由循环转变为线性,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人对历史的看法,即认为历史是一直有将来,无有终点。在随后兴起的基督教那里,“时间”即被视作是线性的,但和古希腊思想家看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基于上帝创世和最终审判的观点,基督教神学家认为“时间”不仅有始也有终。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时间”的看法主要也持一种循环论的观点,例如金、木、水、火、土的依次更替代表着时间的变换,四季的循环运行等等。
接下来,本次讲座的重点,即作为东方思想代表之一的佛教是如何看待“时间”的问题,巴德胜教授谈到,在佛教那里,“时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而对此的讨论也非常丰富。关于“时间”,佛教同样是持循环论,即轮回观,并且,它认为世间一切皆是因缘合和而成,处于生、住、异、灭的循环过程之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人作为处于时间迁流之中的存在,其一切言、行、意皆受到因果轮回的约束。那么关于人和“时间”的关系具体是怎么样的?佛教哲学对此的解释是“十二支缘起”观,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在佛教看来,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成,并因无明而造业,因业力而处于生死死生的循环链条中,不得自由。因此,若要获得最终的解脱就是转无明为般若,停止造业,证入涅槃。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时间”问题曾有过很多的争论,其中就包括“十二支缘起”和“生、住、异、灭”的观点。前者经历了从“五支缘起”到“七支缘起”再到“十支缘起”等一系列的发展过程。而后者,按照史料的记载,在部派佛教时期,当时的佛教哲学家开始意识到仅仅以这一观点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还是过于粗疏,若细加推究,不同阶段的转变何以可能就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此思考会引申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时间和事物究竟是什么关系;另一方面,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何以可能在同一个时间点中共在?巴德胜教授提到,佛教哲学家对于以上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即通过缜密的哲学思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一是以中观派为代表,即认为宇宙的实相——“空”是超越人类理智之上的,是无法以思虑加以把握的,因此,重要的不在于解决“时间”问题而是在于是否能够真正体悟到宇宙的实相。
讲座最后,巴德胜教授指出,以上看法,对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影响极大,而对此的考察则有助于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作为异质文化的佛教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后在禅宗那里实现了融合。
讲座结束后,巴德胜教授与在场的师生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现场气氛活跃。
(文/盛 宁 图/张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