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平台

冲刺诗学本体建设的高度

发布时间:2013-04-30 浏览次数:2261

               

                                  


  《骆寒超诗学文集》(共12卷):骆寒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月出版。荣获第6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诗学理论家骆寒超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撰写《艾青论》开始,从事中国新诗研究30余年。今年伊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骆寒超诗学文集》。它以八卷专著、三卷论文集和一卷创作诗集的规模,体现着一位当代学人对诗歌本体研究集大成的思考——真正打通传统汉诗与新诗壁垒的诗学研究。

作者认为诗体是诗歌结构、语言、形式的总称,因此把《汉语诗体论》的三卷本分别命名为《结构篇》、《语言篇》、《形式篇》。在绪论中,作者提出一个看法:特定的思维方式决定着特定的诗体。思维一般是两类:神话思维与逻辑思维。古典诗歌大致说是神话思维的产物,新诗则受西方影响偏于逻辑思维。这成了作者探求汉语诗体十分新颖的一个视角。由此出发来观照旧诗与新诗在结构、语言、形式方面的策略性差异,预测未来新诗诗体建设方向,也就显出了这场探求的理论高度。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中展开汉语诗体的研究,显出了这部专著学术思考的原创性、现代性与科学合理性。

重视新诗本体的整体性研究,此项追求显示在《新诗创作论》、《新诗主潮论》和《二十世纪新诗综论》三卷中。《新诗创作论》探求主题思路、组织结构、表现形式方面的审美策略,《新诗主潮论》探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这三类创作原则在整个现代新诗期间多彩的具现,以及它们间互渗互动关系在抒情形象塑造中复杂的呈示。《二十世纪新诗综论》把现代新诗与当代新诗打通,分诗潮、诗质、诗体三方面在更大范围内对新诗本体作了整体性研究。就创作诗潮历时形态的考察而言,它有新诗史的价值。这一卷最可注意的是第三、四章的《诗歌世界论》,集中考察了新诗本体中的情智关系,揭示了情智失衡的危险,也提出了一个主张:必须建立以情为本、情向智慧升华的新诗传统。

这套文集还编入了两册艾青研究著作。《艾青传》是对艾青创作道路的述评,以史带论,全面考察了这位杰出革命诗人一生的行迹,而这行迹又是围绕传主“为人类命运而悲歌”的创作活动展开的。《艾青论》由七篇专论组成,内中《艾青诗论》系198210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版《艾青论》的紧缩本,着重论其诗歌创作的规律及价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早显出理论深度的艾青研究专著。《论艾青诗的意象世界及其结构系统》以艾青诗三个核心意象“土地”、“波浪”、“太阳”为逻辑起点,探讨艾青的抒情个性,最早提出艾青是一位爱光的诗人,爱土地的诗人,这样定位确有新意。

作者从事诗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一直在创作新诗。文集的最后一卷《白茸草》编入了他创作的新诗。“欲拿自己的诗学理论见解付之于实践,以验证这些理论见解的可行性;又欲以创作的切身体验来深化自己的诗学理论见解”,这些严谨、规范的学院派诗歌,是作者对自己的本体诗学理论主张作的一场形象的诠释。

  这套文集研究范围虽然广泛,却没有一篇印象式杂感、泛论,有较纯粹而严肃规范的学术写作特色,并且始终没有变动一个基点:一切为了诗学本体建设。

              (原刊《人民日报》2012年4月6日,有少量改动。作者:陈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