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真·月光书会”第十八期:黄健讲鲁迅的意义

2013年4月29日,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中文系教工支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支部共同承办的“启真•月光书会”第18期成功举行。
本期书会的主题是“经典与现实:鲁迅的意义”,主讲人黄健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鲁迅研究,近期将出版的自选集《孤独者的呐喊》(收入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他近三十年的鲁迅研究心得的结集。
黄老师首先为我们梳理了鲁迅研究的概况,以及近年来学术界、社会舆论对鲁迅的评价与定位的几次转向。黄老师认为,想要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意义,一定要从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来观察,只有在这个语境下,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由此,黄老师认为应当把鲁迅看作是“一个被放逐的文化先驱者”,应走进他的心灵世界,还原他作为现代中国最忧患、最痛苦、最矛盾、也是最孤独灵魂的形象——“一生在荒原上流浪”。
其后,黄老师藉由这一路径,从立人、批判、建构三个方面,引领同学们用新的视角走近鲁迅。在“立人”方面,黄老师从鲁迅的成长经历以及鲁迅所接受的进化论和尼采哲学等步步分析,挖掘出了鲁迅的“人国”理想——让个人意识到其有限性,在有限中获取无限,进入自由精神的领地;在批判方面,黄老师举了很多鲁迅先生批判国民性,特别是国民劣根性的例子,比如说对奴隶性与奴才性的区分、对中国社会“一治一乱”现象的认识等,认为鲁迅先生的批判是站在现代人的价值立场上,用现代文明关照过去而做的批判;在建构方面,黄老师认为鲁迅所做的一切批判和否定,都是指向中国的未来的。他是一个真正“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希求让国人到光明、广阔的天地去“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思想家型现代作家,他用写作的方式反抗绝望,重新建构个人、社会的理想。
除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之外,讲座中黄老师也生动的分析了鲁迅的性格特征,他将鲁迅性格定位为四种气质类型中的抑郁质气质,羞涩、敏感且多疑,解释了其“一个都不宽恕”思想的来源,并用鲁迅讨厌猫谄媚叫声等举例,让学生们获得了更加感性的体会。
读书会的气氛在黄老师富有激情的讲解中高潮迭起,主题讲述让大家意犹未尽,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在座同学就当下读鲁迅是否还有意义、鲁迅的批判性等问题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讲座结束前,黄老师再次鼓励大家都去读《野草》这部深邃的哲学书、灵魂书,并希望有机会大家在同坐一室,来共赏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撰稿:李璐、于勇成,摄影: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