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疆域考古发现与文化交融——记“浙大东方论坛”第120讲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处在欧、亚大陆之要冲,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古代东西方文明都曾在此碰撞、融合。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这里又是我国乃至世界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在新疆重大考古发现中的文物蕴含着怎样的文化信息?东西方文明相遇的现场或历史瞬间又如何在考古发掘中被呈现?文物工作者们对新世纪新疆考古具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展望?2013年5月14日 晚,“浙大东方论坛”特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于志勇,为我们讲述西域文化交融的历史和新疆的重大考古发现。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锦炎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并作了精彩点评。
讲座伊始,侯世新馆长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新疆考古相对于我国其他地方有着巨大的优势。新疆,即古代的西域地区,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国界线为5400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使得新疆文物,特别是有机质的,易于留存下来。新疆有着“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中部为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由此,新疆在文化上被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即南部沙漠农耕文化和北部草原文化。
侯馆长介绍说,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应该有四条,沙漠里的,草原上的,海上的,还有茶马古道,其中沙漠中的绿洲道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陶瓷、玻璃器皿、蜀锦等等都证明了当时这条通路的繁荣程度。多年来的考古研究发现,新疆文明十分丰富,它融汇了罗马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中原的汉文化。
侯馆长继而展示了许多文物的照片,包括汉代的羌长印,哈密五堡出土距今三千多年的单腿裤,竹木简,唐代的突厥石人像,狐王王后供养像,汉代童肯,对鸭文锦,对羊文锦敷面,唐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对生肖俑、唐宋两个版本的《弥勒会见记》,甚至还有唐代的月饼等等。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古代中原文化传播到了西域,并文物上的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发掘出来的桃花石汗币、波斯银币、仿东罗马金币也说明了新疆在古代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多民族宗教文化并存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古代西域地区的宗教崇拜十分丰富,有景教(早期基督教)、早期佛教、回族人摩尼教;鼠神、鹿使、飞天也都是一度受西域人供奉的神明。
新疆文物考古所副所长于志勇介绍了20世纪新疆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
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区段,东西交流的十字路口。早在汉代,张骞就已凿空西域,开启了中原与西域沟通的桥梁,而对于“西域”的考古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近代。于所长首先介绍了新疆考古的发展史。19世纪末至1927年前,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软弱使很大一批珍贵的文物被英、俄等国家掠夺。1927年至1949年,当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新疆文物的重要性,并于1927年至1935年这8年与瑞典合作组织了中瑞典西北科考团,对新疆楼兰地区进行了考察。1950年至1980年,新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做了许多考古工作。1980年至1993年 ,新疆罗布泊的考察全面展开。而1993年至今更是新疆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接着于所长对一些新疆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作了介绍,包括5万年前石器时代的石器文物,3千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早期铁器时代的青铜器,妇好墓出土的玉器、陶器等等。若羌县墓地,汉晋时期的绿洲国家——楼兰、鄯善,汉晋时期精绝国,高昌国,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吐鲁番依循都尉府,碎叶城等等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古代人们生存状况、社会文化传统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于所长对中日尼雅考察队开掘尼雅古墓群8号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作了详细介绍。这件出土于尼雅的织锦护膊属于蜀锦,其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织出的汉式典型图案包括云气纹、鸟兽、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方寸不大却内涵丰富。锦上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应是汉朝中原统治者赐予西域精绝国国王的礼品,透露出了汉代精绝人心归中国、祈盼和平的美好愿望。
最后,于所长对新疆考古提出了新的展望,“新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殊的地缘决定了此地文化遗存的多元化,也导致有机质文物遗存形态的多样化。许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疆考古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方法创新,需要国际性灵活广泛的多层次合作。”讲座过程中于所长多次表示欢迎浙大师生参与到新疆的考古工作中来,希望新疆文物考古所能与浙江大学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这次学术交流讲座内容丰富详实,台上台下交流热切,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