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CSLC:以人文社科为主导的认知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3-05-29 浏览次数:1224

 

抽言:从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看,21世纪不但要揭示脑活动机制之谜,还要在“物质的宇宙”中为脑所显示出的复杂人性找到合理位置。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脑科学和认知科学被列为基础科学中8个前沿问题之一。2005年,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CenterfortheStudy ofLanguage andCognition,简称CSLC)成立。与以人工智能或神经科学为主导的认知研究机构不同,CSLC以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导,深入整合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脑科学,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意识的哲学科学研究、认知的逻辑计算研究、语言的认知研究三大方面。

CSLC学术委员会主任唐孝威院士向记者强调,“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对脑活动之谜的破解和新的神经技术的巨大发展,势必带来认识和改造‘人性’的革命性力量。这股力量将超越生物演化的自发进程,从而以自主的方式在多方面重塑人类的生命、社会和文化。”

21世纪:“心”的世纪

在唐孝威看来,不论是自然科学、哲学还是宗教,均要面向人类面临的两个基本认识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对世界的认识,即回答“世界是什么”;第二个任务是对人本身特别是人心的认识,即回答“人是什么”、“心是什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它可以被理解,这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认知的奇妙之处。唐孝威感叹:“宇宙不仅可以被理解,而且演化于其中的一种特殊物质系统——人脑与人心,已经复杂到能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程度”;“21世纪很可能是一个‘心’的世纪,一个不仅关注生命的客体性,而且必须直面生命的主体性和内在性的世纪”。他认为,与早期的哲学和心理学相比,当代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力图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方法和更精微的技术手段,为全方位理解心智现象提供一个统一理论,如同从进化论和遗传学来统一理解生物现象,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统一理解物理学。从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看,21世纪不但要揭示脑活动机制之谜,还要在“物质的宇宙”中为脑所显示出的复杂人性找到合理位置。

将东方传统引入意识研究

2002年以来,唐孝威在进行脑科学实验研究的同时,倡导并推动对意识的“科学”研究。近年来,东方各种禅修传统和心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东方的禅修和心学资源引入意识研究,开展各类对话、比较和整合研究。2011年,在唐孝威和CSLC主任黄华新的推动下,CSLC与杭州佛学院唯识学研究室、厦门大学艺术认知与计算实验室联合组建了意识科学与东方传统研究中心。

CSLC教授李恒威对记者说:“对意识本性的理解也与形而上学紧密关联,这使得意识研究充满了哲学与科学的互惠色彩。我们希望通过中心的成立,拓展意识研究的资源、视角和方法。”目前,该中心主要从事的研究专题有意识的形而上学、意识科学与唯识学关于意识的比较、纯粹意识、禅修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等。

创新科研组织方式

目前,CSLC已经初具研究特色并取得了若干高水平成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黄华新深有体会。

研究的第一要务是明确问题域和研究特色,而认知科学是一个尚无统一研究范式和涉及众多研究主题的领域。对此,CSLC的研究人员达成了以下共识:CSLC介入的问题域必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导,否则就会失去相应学科优势和前期基础依托;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所能为与所不能为的权衡之后,必须让有所为和所能为更精深,使之有更强的辐射力;该问题域在理论上具有基础性,并有较强的涵盖性和扩展性,为各种认知现象建立理论、计算或神经模型,揭示认知现象背后的机理仍然是当前认知科学的基础工作;该问题域能为实质性的文理交叉和融合研究提供空间;心智不是单纯的物理现象,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现象,从第三人称看,心智是物质的和生理的,但从第一人称看,它是体验的和文化的。

新时期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各种外部资源支持和竞争性制约因素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因此,研究机构的良性发展必须兼顾这两方面,否则就无法形成持续的、创造性的发展态势。基于这个认识,CSLC在团队建设方面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自主自由学术活动与自上而下的宏观、全局的管理指导有机结合的组织原则。

建立之初,CSLC就以自愿和自主的方式形成心智意识研究组、逻辑认知研究组、语言认知研究组等学术单元。目前,CSLC的基本研究方向就是在这些研究组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来的。在科研管理上,CSLC充分发挥相对独立于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院、系、所结构优势,建立以研究方向、项目或主题为管理单元的柔性化管理机制,形成一种灵活的和网络式的科研运行模式。

 

            (《中国社会学报》记者 郑飞 实习记者 黄佩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