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平台

《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评介

发布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4007

 

 

大约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译佛经也由此产生。然而随着佛经的流传,早期佛经的真实面貌也越来越扑朔迷离。东晋道安在其佛经著录书《综理众经目录》中已对东汉译经的译者、经目、有所怀疑,有诸如“似世高撰也”“似谶所出”,并最早提出“疑伪经”和“疑经”的概念。传统的疑伪经大多已被排除在佛藏之外而不存,但现今流传的藏经各版本中仍有不少失译、误题的佛经甚或伪经。概括而言,早期可疑的佛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译者误题,多为后人伪托

2.失译人名,大部分翻译时代也有待确定

3.年代误题,多也是译者误题或失译佛经

4.经文本身题署正确,但部分内容为后人改动

5.性质有待确定,可能不是翻译而来,即传统所谓的伪经、抄经或著述作品。

这些可疑佛经既影响我们对早期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传播、汉语史语料等的认知和利用,但同时又是不可随便舍弃的研究材料。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汉魏晋疑伪佛经的语言学鉴别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方一新、高列过先生合作的《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即是从语言学角度对早期失译、误题的“疑伪佛经”进行了考辨。书稿由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分上、中、下三编,首次全面系统地考辨了东汉可疑佛经,提出了考辨可疑佛经的语言学方法、原则,为汉译可疑佛经的语言学考辨这一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最新成果。

一般说来,佛经辨伪有外部、内部两种依据,前者主要根据历代经录、僧传,后者主要指针对经文内容体现的词汇、语法、译者风格进行判别。海内外学者利用内外部证据对早期可疑佛经的考辨研究不乏佳作,方一新、高列过先生合作的《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对既有成果也有较为全面的介绍,其书的创新点和特色主要在于:相较于以往的零星的译经语言考辨研究,该书层次分明,全面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把可疑佛经的考辨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考辨可疑佛经的语言学方法、原则,再通过对佛教经录、相关类书以及译经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内外部证据结合的考察,具体考辨可疑佛经。

首先,建设性地指出从语言学角度考辨可疑佛经的研究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条理明晰,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其方法主要有:(1)确定可靠译经。注意利用佛教经录、佛教类书、正文注释等文献学资料,对目前大藏经题署的早期译经进行甄别,确定可靠译经。(2)确定合适的比照对象。在可靠的比照语料中,根据考辨目标的不同,确定合适的比照对象。要考辨可疑佛经的译者,比照对象选择同一作者的其他语料;考辨可疑佛经的翻译年代,比照对象选择同时代的其他译经。(3)提取语言标准。语言标准有词汇标准、语法标准、行文风格标准。词汇标准有译名(含音译词、意译词)、普通词语、常用词、俗语及固定格式等;语法标准有判断句、被动式、疑问句、动补结构、处置式、固定句式、虚词、构词法等;行文风格标准包括开头语、结束语、句子格式、特定场合的套语等。在具体标准又提出如词汇标准,又分为普通鉴别词和外来词。普通鉴别词的提取原则有:第一是常用性:量的原则。第二是规律性:可以类推的原则。第三是联系性:词汇的系统原则。第四是时代性:更替的原则。外来词鉴别标准的提取原则有:第一是历时原则。第二是共时原则。

其次,在具体的考辨中,相较于以往研究,在词汇、语法的研究更为系统,考证更为细致。通过对佛教经录、相关类书以及译经的词汇和语法现象的考察,考辨了东汉八部可疑佛经、两部失译经,涉及东汉译经的语言特征和安世高、支娄迦谶等人的语言风格等,是首次全面系统地从语言学角度考辨了东汉可疑的佛经。在具体的考辨汇中,利用了详尽调查和比较的方法,依据可靠的语料库,在穷尽性调查之后,从词汇、语法两个方面提取鉴别标准,对可疑佛经进行共时、历时的比较研究;或采取统计的方法,对词汇、语法标准进行统计,以量化数据为考辨译经年代提供证据;还有综合的方法,既结合诸多文献学证据,又从语言的多方面做全面考辨,使结论更为可信、真实。

毋庸讳言,考辨译经,仍有很多难点:其依据的经录、僧传或有不确定、不一致的记载;语言的内部证据还要设法剥离特殊的现象,如经文传世过程中后人对部分内容的改动;译经师个人风格的变化、译经团队的不同也会影响经文风格;早期译经口语风格明显,可能先于同时代中土文献体现出新词新义或语法的发展变化。但细致、系统的语言学考辨,有效、大量提取鉴别标准,仍是有益的尝试和佐证,对中印佛教史、文学、历史以及汉语史等各项研究也提供借鉴。

总体来说,《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把为译经语料的选取提供甄别方法和可靠的结论为研究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出版既为可疑佛经的考辨提供方法和借鉴,也为东汉译经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所以该书可谓可疑佛经的语言考辨研究的范本,也将会推动译经语言学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