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东方论坛第144讲——日本文人为何酷爱苏堤之柳?
2014年3月26日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139报告厅,来自日本神奈川大学的副校长铃木阳一教授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关于西湖与中日文化交流的精彩讲座。
开场,铃木先生回忆了他与杭州的情缘。他曾于90年代初期在浙大访学,坦言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说看到浙大校园里樱花开得正盛,中国人都觉得樱花盛放的时候是最美的,可在日本人的眼中,樱花凋谢时才最美,因为在这时候,除了能感受到美,还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哀愁。”以浙大校园的樱花为引子,开始讲述江户时代日本文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艺术,引出那时日本人对于西湖和苏堤之柳喜爱的缘由。
铃木先生从诗词、史书、笔记、小说等文学和绘画、版画等美术多角度地展示了日本在过去的时代中所受到的有关西湖对其文化的种种影响。铃木先生给同学们详细地描述了潇湘八景传入日本的过程。潇湘八景的传入,在结合日本自身自然地理条件后演变为近江八景、金泽八景等。但因洞庭湖太大,适应不了日本人的审美眼光,后来在西湖的影响下,经历了“盆景化”的过程,最终演化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新八景。从僧侣到文人,追慕西湖风光,以西湖为主题的文学美术作品在日本迅速增加,其中如上野公园的「不忍池(Shinobazunoike)」更是被文人称之为“小西湖”。
既有“西湖”,怎能没有“堤”?铃木先生为同学们展示了一组日本各地的“西湖堤”的图片,它们的特点是清一色的平堤加拱桥。他说,在江户时代,日本寺庙中屏风上画的是西湖之景,老百姓的传说和青楼妓女的唱词也是有关西湖的恋爱故事,简而言之,西湖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符号,变成了清雅的代名词。日本广岛、名古屋等处的西湖堤,都可看到种种深远的影响
铃木阳一先生向在场的同学展示了一幅幅关于西湖在日本文化中衍生的画卷,令人惊奇。他用颇具幽默的风采为同学们讲述了日本人眼中的西湖之美,并以西湖为切入点,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中国和日本小说的特点。随后,他还介绍了吉泽地区樱岛等仿照西湖格调建造起来的景观,用大量生动的照片让在座的同学身临其境。,
在讲座的最后,铃木先生讲述了西湖边最有名的爱情故事——白娘子传奇对日本现代社会的影响。作为二战后日本第一部长篇动漫,《白蛇传》在日本动漫界享有“元老级”的地位,影响了后来宫崎骏走上动漫之路,终成世界级的动漫大师。他说:“日本善于向海外学习文化,但在引进海外文化之后,都要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将这种文化内化成属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因此,虽然日本是岛国,但是日本的文化却不是孤立的文化。”给在座同学们诸多启悟。
到了提问环节,许多早有准备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向铃木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比如“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掌控吸收外来文化与保持民族文化的尺度?”“当中国古典名著传入日本,日本人是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名著?”……铃木先生对每一个问题都作了精辟的解答。
主持人金健人教授最后对本次讲座做了点评。他通过铃木先生曾到涌金门一带寻找过“白娘子是在哪上岸”的往事,强调了日本学者们的文化实证研究方法,指出了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在微观与宏观学术方法上的不同。
(文/ 陈婉纱、朱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