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东方论坛第145讲——阎连科:关于当下中国写作的个人化思考
3月31日晚,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第145期请到了著名作家阎连科先生。阎连科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继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他多年来创作力长盛不衰,连续推出多部优秀作品。其近作《炸裂志》的出版,也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大师的风采。本次演讲主题是对当下中国写作的个人化思考。
首先,阎连科老师指出当前意识形态复杂性造成了当代写作的一些特殊现象。在经济与政治这两扇窗子,一扇已经打开一扇却紧紧关闭的形势下,作家们只能在光线下的阴与影中写作,从而出现了“迎光写作”与“借光写作”。很多作家为了金钱、荣誉及文史留名,选择在游离中写作,通过打擦边球赢得胜利在当代文坛是一种很奇怪的写作现象。阎连科老师深思道,我们要像俄国作家一样穿过光明去写作,不仅带着审美的眼光去写作,还要以负责的思考的态度去写作,要保持一颗写作的良心与真心,尽可能多讲真话,迎着光明写作。要审视现实,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大众在这个善恶模糊的社会寻得一片光明。
其次,阎连科老师提出当代写作存在着的一些有利和不利因素,包括文艺政策、文学生产和流通等环节。他肯定了今天的写作环境比起过去有利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今天的作家不像过去一样受到来自意识形态的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严格限制,多元化的社会结构足以为他们提供比较充分的自我表达空间。但今天的作家还面临着一个突破作家的个人审查的问题,这种个人审查来自过去的审查方式在作家心理上形成的异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我们作家在审查文化中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造成了我们自我审查的惯性,即便以后有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环境,他也有意无意地把写作当成是一种对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演绎。真正作家应该从生活中寻找他的写作动力。阎连科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提到在《丁庄梦》的写作素材积累阶段,他在实地考察中,看到一具具因患了艾滋病而流脓瘙痒的男性裸体在家人的搀扶下去往医院,而村里的妇女与儿童对此却是日常所见的平淡,这深深得刺痛了自己,他一度拷问生命的意义,坦言我们的生活后面有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活,并本能地拿起笔去书写去表达,却由于自己身上也有自我审查的阴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回避掉了很多内在的东西而流于表面化。
最后,阎连科老师对专业作家制度为当代写作带来的福与祸提出了个人见解。阎老师认为,专业作家制度解决了作家们的温饱问题,使作家们潜心写作,从而为当代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但是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也使得当代作家的才华耗尽,视野狭窄甚至出现了人格矮化的现象。阎老师也坦言,人格是需要时代培育的。伟大的人格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浙大学子济济一堂聆听讲座。阎连科老师真诚睿智的演讲使得会场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与笑声。演讲之后的互动环节,在场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与阎连科老师交流阅读体验及困惑。阎连科老师也对问题一一作出了细致认真的回答。其中阎老师回答了针对他作品中出现的黄色描写的质疑。阎老师坦言其实性才是一个作家的试金石,能把这一平常的性写出不一般的丰富和无限美感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马尔克斯送给自己的80岁生日礼物即是一部描写性爱的作品《苦妓回忆录》。阎连科老师还对浙大学子提出的写作方面问题进行指导,指出写小说也是需要技术的。鼓励大家独立思考、积极怀疑,提出没有怀疑就没有真实。提到自己的创作动力,阎连科老师说因为很多奇怪的念头在头脑里兜圈圈才促进了小说的写作,是说不清楚才写小说。对于小说创作,他更注重语言与讲故事的方法,他指出我们不缺乏语言才华、构思能力,但我们缺乏伟大的人格,再次强调要保持怀疑精神与独立判断,坦言现在的自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其真诚让在场学生感动不已,激起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本次讲座在学生们争先索要阎连科老师签名的环节中走向尾声,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阎连科老师参加“浙大东方论坛”讲座,使浙大学子有幸与大师级作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近距离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并与之擦出了思维的火花。此次活动面向全校,以文学交流为目的,为广大浙大学子提供了一场精神盛宴,对开拓浙大学子的人文视野、加强人文学术建设、扩宽研究视野大有裨益。参加讲座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自己受益匪浅,希望学校以后能够邀请更多作家,继续举办如此高质量的讲座。
作者:李妹 张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