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东方论坛第148讲——余辉:南宋绘画的文学因素和家国情怀
4月13日晚,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第148讲成功举行。故宫博物院科研处处长、故宫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主任余辉先生,以“南宋绘画的文学因素和家国情怀”为主题,为广大师生做精彩的报告。浙江大学艺术学系系主任黄厚明教授主持了讲座。
南宋绘画在历经北宋绘画的突飞猛进之后,因靖康国变、政权偏安、画家南迁等政治、社会变更,在前代的基础上发生了转变。画家的自我内省反映在绘画上便体现出崭新的风格、风貌。余辉先生认为,江南湿润的气候和地貌、高宗的雅好和宋代豪放词派的气度是南宋初期山水画发展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也是南宋形成极具地域特性的绘画内容和风格的内在原因。
余辉先生首先从绘画的内容入手,梳理了南宋绘画中表现题材的转变情况,如由表现山石巨嶂为主的北方山水向表现土石丘陵的江南山川的转变,再如全景图式向截景图式的转变,又如描绘地点和主要物象的转变。由这些转变,推论出南宋画家胸中的创作理想和审美取向。余辉先生特别强调李唐对于南宋绘画风格转变的关节作用,和以黄山为题材的主题性创作。通过对李唐的三种绘画类型山水的分析,和对各朝文人雅士对黄山的关注度的比较,指出南宋绘画创作过程中不断萌发着新的倾向性。而后,余辉先生剖析了宋高宗个人的审美情趣,对比了高宗和徽宗对绘画、画家、画院的不同态度,认为南宋院体绘画亦受到高宗个人影响。此外,豪放词派多借风雨波涛抒发胸臆、各造其极,也激起了南宋画家的创作豪情。
和文学因素相并行的另外一条影响画家创作心理的缘由,便是寄托在南宋绘画之中的家国情怀。余辉先生从题材入手,分别分析了“靖康之难”、“谍画”、“忠宋题材”、“劝诫题材”等,将绘画中潜藏的政治内容加以揭示,表明了南宋绘画较北宋而言,其政治指向更加明确,大量衬托作者家国之心、复国还都愿望的绘画或深或浅地揭示着当时的画家内心充斥着的激荡、热忱与不安。余辉先生认为,和北宋相比,南宋画家们进一步将绘画的现实性和世俗化与社稷大业紧密联系起来,把绘画作为一种抒发文人士大夫家国观念的手段。
最后,余辉先生以绘画史为线索,提出了一个小案例来诱发听众的思考。和北宋相对独立的绘画分科不同,南宋出现了大量山水-畜兽或山水-花鸟画。其认为这种绘画物象上的糅合不但表明了画家技术上的成熟与自信,同时也说明在南宋这个特殊的时代,南宋画家比北宋画家更善于将个人的趣味和情怀细腻地融入手中的作品。
讲座结束后,现场进行了互动,师生们就自己的疑问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踊跃提问,将会场氛围推向高潮。最后,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李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