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浙大东方论坛第153讲——蔡天新: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

发布时间:2014-05-27 浏览次数:1595

 

 

5月20日晚7点,来自浙江大学数学系的蔡天新教授应浙大“东方论坛”之邀,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厅138报告厅,为来自校内校外的同学和老师们带来了题为“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的精彩讲座。

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在“理科男”的身份外,蔡天新教授更是一位诗人、一位作家和一位摄影师。在繁忙的科研以外,蔡老师再闲暇的日子里云游四海,并著有诗集、随笔集、游记、评论集、摄影集等近20部,被译成20多种语言。这一次,“跨文化交流”将目光聚焦在了文理之间的距离和沟通,而蔡老师则带领我们穿梭其间。

“文理分科”是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蔡老师认为这和建国之初为了快速培养人才不无关系,但有利也有弊,越是精细的专业院校划分就意味着越是狭窄的专业面。蔡老师例举美国模式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做了比较,浙大如今一、二年级的同学们接受的正是这种更为宽泛、不以学科分类的大类教育。然而实际上,即使在西方也有其忧虑,“赫胥黎的演说”认为“科学必取代人文”,而“阿诺德的演说”则作出回应,“只要人类天性不变”,那么人文情怀就不会消亡。

蔡老师继而回顾了中西方科学和人文的历史与风情,从老子、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古典屈原、司马迁、蔡伦、秦九韶的后诸子时代,最后是朱熹的“四书五经”与达芬奇的“文艺复兴”。为我们展示了数学与人文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从相偎相依到渐行渐远,在西方历史上则一直相互依存的关系变迁。这既是如今文理分科的历史原因,也是文理之间依然紧密相关的历史因缘,正如蔡老师所言,“数学思想没有语言界限,也没有民族界限”。

数学与哲学的三次融合,除了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便是19世纪以来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维特根斯坦,蔡老师将其称为“最有数学意味的哲学家”,相对应的,哥德尔则是“最有哲学意味的数学家”。同时,在蔡天新教授看来,数学和诗歌也是一对相知相近的伙伴,它们都是人类农耕时代便诞生的最古老的发现,它们都需要想象力和灵感,都以“语言简练”著称,都是人类最自由的活动,都“不约而同走在了时代的前沿”。若说诗人在创造,那么数学家就是在发现。而现代数学亦越来越从模仿走向机智,走向独创,如非欧几何的发展,正是体现了数学是一种“自由的思想”。

最后,蔡老师还非常提供了非常有趣的一组对比。在数学领域,以几何类比绘画的空间艺术,以代数类比音乐的时间艺术,以分析类比电影的综合艺术,此外还以小说类比物理,以喜剧类比天文,以散文类比计算机科学,以报告文学类比化学,以杂剧类比生物学。引得在场同学又是热烈鼓掌、又是欢声笑语,更是陷入了科学与人文、数字与玫瑰之间的深思之中。


                                               (文/田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