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东方论坛第154讲——张旭东:《骆驼祥子》与中国新文学的政治哲学反思
5月22日晚,新受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的纽约大学东亚系主任、中国中心主任,著名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文学批评家张旭东先生,为浙大东方论坛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欲望与理性、个人与国家、文学与政治的细致生动的学术讲座。
讲座是从重读老舍名著《骆驼祥子》开始的。在张旭东教授看来,老舍塑造的祥子是一个堪与鲁迅笔下的阿Q媲美的人物。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身上都有阿Q的影子,盲目自大,自欺欺人,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那么恐怕很多人身上也会有祥子的影子,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负自恋又轻易自暴自弃。在祥子的世界里,人(祥子)、动物(骆驼)和机器(赚钱的工具)三大元素构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结构,互相生成,互相牵制,使《骆驼祥子》成为一部讲述人在资本化、商品化城市里被异化、被驱逐、被毁灭的寓言。
张教授也从《骆驼祥子》展开了对中国新文学文学主题和文化根本的政治哲学反思。冲破封建桎棝、离开生存的土地来到城里的祥子,骨子里农民式的个人欲望和小农意识远未根除,只是将根深蒂固的土地意识转移到他始终想要拥有的那辆“车”上。“车”成了祥子的土地,祥子的目标,祥子的生存动力;因而,当“失车”的现实屡次发生在他身上,祥子就从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人的文学”绝不止于表现作为“自足的个体”的人生,也不仅仅限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实乃对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的书写和反思,同现代中国的集体性自我理解息息相关。张教授援引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中著名的判断:“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而无止境的欲望加上自负和虚荣,就造成了“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通过《骆驼祥子》,老舍让我们看到了个人欲望与国家权力的龃龉,而祥子正是那样一场欲望与理性、个人与国家的战争的牺牲品。
立足今天关于中国文明和价值重建的历史意识,张教授指出,批判地分析五四以降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传统,是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向张旭东先生授予兼职教授聘书并佩戴校徽。他热忱欢迎张教授加盟浙大,并与师生一起聆听了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