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东方论坛第156讲——沈语冰: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中西现代艺术

发布时间:2014-06-16 浏览次数:1704


 

6月12日晚,浙大东方论坛第156讲迎来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沈语冰教授的讲座“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中西现代艺术”。讲座带领听众深入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形式演变的背后,探寻东方艺术及美学思想与马奈以降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进程之间的互动影响。

沈语冰教授首先通过将马奈的作品《奥林匹亚》与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进行比较,引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即平面性”的观点。随后讲述了这种平面风格和日本浮世绘之间的渊源。由于19世纪东西方贸易交流,浮世绘漂洋过海来到欧洲,带来了平面画风和独特的透视风格,启发了如莫奈、高更、梵高等画家探索不同于欧洲学院派传统的绘画道路。

接着,沈老师将塞尚的《高脚果盘》和梵高的《星夜》等现代主义绘画与荷兰静物画等古典绘画做了笔触细节的对比。古典绘画要求修饰、掩盖笔触以达到精美的完成度,而现代主义绘画则将笔触痕迹保留,甚至暴露、凸显在完成的画作中。沈老师引用批评家罗杰·弗莱的观点,认为这体现了现代主义绘画对于笔触作为表现手段的重视。这种重视无疑受到了东方书法的影响;笔触由中立、客观、为塑形服务的手段,变为了具有个人表现性的、独立的审美元素。东方绘画及书法中,重表达轻形似的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印象派的绘画手法,它在以波洛克等人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发展到了极致。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思想在经过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之后,又反作用于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沈老师通过将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和《枫丹白露融雪》与黄宾虹的《桃花溪立轴》进行细节对比,揭示了中西现代绘画发展殊途同归的微妙神似。

以往的中西比较研究更多的强调西方绘画对中国现代绘画的输入性影响,大多流于形式,而沈老师的研究在美学思想的深度上探讨了中西方绘画相互启发、作用与反作用于彼此的互动过程,将东、西艺术的发展进程放到世界艺术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去考察,打破二元对立的局限,展示了文化交流带来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本次讲座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启迪思维,留给听众更多开放的探索空间。比如在最后的互动环节,提问涉及到了外来艺术风格对于本土艺术发展影响力的定位问题。是印象派画家先借鉴了东方美学思想才诞生了印象主义绘画,还是西方绘画自身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印象派的出现,而浮世绘只是机缘巧合提供了一个借鉴?另一个涉及到的问题是,除了美学思想的交流外,是否有别的因素作用于艺术发展,比如政治因素与艺术界对艺术家的接受程度问题,摄影术和管状颜料的发明对印象派的影响等等。沈老师给出了他的见解,也鼓励同学们去做更多深入求证。本次讲座的主持人王小松教授也加入了互动环节,不仅参与了问题回答,还向沈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讲座一直持续到晚上近十点,师生兴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