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邀请英、加两位知名课程专家作学术讲座
5月29日和6月3日,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迈克尔· 威尔逊教授(Michael Wilson)、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派纳(William F. Pinar)分别到访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为学院师生带来两场学术讲座。
威尔逊教授的学术讲座题为“叙事探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他首先从叙事探究者做什么、叙事探究作品的内容、功能三个角度分享了他所认同的叙事探究定义,并指出叙事探究具有暂时性、意义性、社会参与性三个关键特征。为了探寻叙事研究的起源,威尔逊教授逐一分析了传记、个人生活史、个人经验故事、关键事件等几种和叙事相关的研究设计。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叙事作品呈现的具体面貌也不尽相同。除了继承叙事的知识遗产以外,叙事探究的兴起还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叙事探究得益于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范式对传统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批判;从包容性视角而言,叙事探究为那些处于边缘位置的,从未得到倾听、关注的沉默个体打造了发声的舞台。叙事探究对作为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的教师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分享教师故事、分析教师知识以及反思教学的研究工具,可以联结起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叙事探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作为一种“叙事能力”帮助叙事主体把握自己的命运,为阐述这一观点,威尔逊教授与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颠覆“silly boy”刻板印象的成长故事,这也成为了“焦点行动者”(Focused elaborators)叙事能力的生动注脚。期间,威尔逊教授还讲解了实施叙事探究的七个步骤,结合自己的“大学教育研究者研究取向的叙事探究”研究与在场师生做了真诚而富有启发的交流。
派纳教授的讲座题为“课程研究的世界化动因”,对“教育全球化”展开了批判和反思,提出将课程研究的新国际化和世界化术语作为替代概念,并论述了在课程研究世界化的进程中,课程研究者应具有怎样的历史意识和专业伦理。派纳教授指出,受到市场化驱动的全球化运动裹挟着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通过标准化测试、在线学习技术等途径带来了各国教育的同质化,但尽管存在这种趋势,国家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差异依然是课程多样性的基础。与全球化不同,世界化视角下,“国家”和“国际”均为关系性概念,课程研究的“国际化”既是通过关注这种互动和关系促使国家和全球双中心的消解,带来地方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国际化”作为课程研究世界化主题下的一个术语,主张通过在特定国家的知识史、政治史中情境化地理解和重构一国的课程现实和习以为常的概念,并通过不同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学术同行之间的民主对话阐明差异、分享意义。这也要求课程学者们培养从现实中脱身而出的历史意识,同时也应具有开展“非暴力”民主对话的专业伦理。期间,派纳教授还与在场的师生就讲座中论及的“意义分享”、“世界化”术语的翻译、“自我治愈”、“非暴力”等话题进行了进一步沟通,深化了大家对课程研究世界化这一主题的理解。
讲座由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军副教授主持,学院全英文课程海外主讲教授伯纳黛特·贝克(Bernadette Baker)也到会参与。
撰稿:陶阳、侯俊萍
摄影:陶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