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共同主办“全球背景下的经济特区——经济意义和影响”国际研讨会
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2014年8月25日—26日,由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部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以下简称“GIZ”)共同主办的“全球背景下的经济特区——经济意义和影响”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西部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首席副代表施泰格博士代表国内外主办方致开幕词,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经济处总领事、柬埔寨发展理事会部长以及经济特区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到会致辞。与会的外方代表主要来自德国、印度、蒙古、韩国、日本、东盟10国以及欧盟、联合国发展署、世界银行等相关政府与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和学者;中方代表主要来自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深圳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
GIZ直接隶属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致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机构,主要为全球的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操作、可持续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GIZ在中国开展合作已有30年,其工作旨在推动符合中德两国利益和意愿的发展合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都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经济与体制改革、法律合作、金融体系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市场政策、环境政策、能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门。本次研讨会以跨境经济合作区与自贸区为主题,讨论交流各国经济特区及开放合作的经验,对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各国相互合作、拓展各国发展空间,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会议共分为主旨演讲、特别主题和专题对话三部分。
西部院常务副院长兼“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董雪兵和印度德里大学副教授Aradhna Aggarwa分别以“‘一带一路’战略及与东盟经贸合作探讨”和“不同层次-多样园区:哪一种类型最适合现有的发展阶段”为主题作主旨演讲。董雪兵教授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出发,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解读,并结合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Aradhna Aggarwa与代表们交流了经济特区的演变以及当代印度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和教训等话题。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和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谭晶华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为特别主题,从国际、国内背景出发,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以及制度创新等相关内容,并就上海自贸区的选址和五大任务与代表们进行了交流。
德国国际安全事务研究所高级董事Heribert Dieter、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Francis Hutchinson、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分别以“经济特区:催化剂还是代价昂贵的贸易壁垒”、“避免成为孤立的飞地:是否有益于当地经济?”、“中国跨境经济合作:现状与趋势”三大专题对话与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代表们围绕主题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建设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与经验。
本次研讨会,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广大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工作者全面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进展和研究方向,为与会代表广交朋友、增进友谊、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近期西部院专门成立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围绕“一带一路”主题,西部院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研究》、《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辽宁丹东、广西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等,并为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和福建晋江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咨询建议。今年10月,西部院将举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委托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项目——“‘一带一路’高级研修班”。通过主办国际论坛、承担项目研究、开展人才培训与建设专题数据库等工作,西部院将积极抢占机遇,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助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